大家知道吗?在中国篮球圈,有一批特殊的球员,他们就像两边跑的“篮球外交官”,既摸过NBA合同的大手,也在CBA赛场上挥洒汗水,这群球员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CBA和NBA的“联合舰队”。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曾经和NBA说过“我们见过面”,却最终还是选择了CBA的兄弟们。
说完阿联,咱不能忘了“篮球诗人”周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文艺到爆炸,实际上也真的是把“中锋”位置玩出了新花样。周琦当年签了火箭的合同,却没怎么在NBA大放异彩,最终回归CBA继续称霸新疆广汇队。周琦的经历就是一个大写的“嗯,这NBA的烟火不太适合我,我还是回家吃碗热干面吧”。想象一下,NBA的地篮打到热干面摊,画风变化得不要太突然。
要说灵活变现的,还有王哲林——前NBA选秀潜力股,虽然没正式签约,但在夏季联赛、训练营里都能看见他的身影。王哲林这货有点像“试水温大师”,跳跳NBA的小池塘后,终究还是决定CBA是他的主战场。毕竟这边的粉丝喊得那个热闹,工资和比赛强度也更适合大多数小伙伴的胃口。
再来个“海外探险记”,朱彦西。这位老铁曾经到过NBA训练营,签过某个球队的短期合同,却没能拿到长期合约。回到CBA后,他化身拼命三郎,打出了一波人间烟火版的精彩演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在NBA都能混成猛龙队,但回到CBA后依旧能靠硬实力耍出花来。
不要以为只有本土球员能在两个联盟里打来打去,咱们CBA里还有不少归化球员也曾试水NBA,比如阿不都沙拉木。他虽然没签过正式的NBA合同,但夏季联赛的经历让他在经验上也算是捧过NBA的球。其实这事儿就跟打游戏一样,先练个试玩版,摸摸操作手感,回头再彻底上线CBA正式赛场打怪升级。
说到这,得提一嘴周鹏。小周弟弟也曾有幸和NBA球队谈过判约,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安心在CBA深耕。从“可能NBA的绿叶”到“CBA主角”,周鹏的转身相比NBA之路来说得心应手不少。毕竟人生哪能不选个舒服的归属地,毕竟NBA的寂寞冷风谁顶得住。
要是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别忘了曾经在NBA短暂亮相的孙悦。这哥们当年是北京队的骄傲,也是曾经少数走上NBA赛场的中国球员之一。果然当年他的一招“孙悟空上篮”英雄救市,打出了自己一片天地。孙悦的经历给咱们传递了个信号:签过NBA合同,不代表之后的路只能‘万劫不复’,转回来CBA,继续逆袭像打怪游戏一样简单。
此外,还有李根、丁彦雨航这些名字,他们或多或少都沾过NBA的边,签过短期合同、进过夏季联赛训练营,也算是“贴了NBA皮”的CBA硬汉。虽然NBA舞台短暂,但能和最顶尖的高手们近距离过招,无疑给了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不一样的篮球视角。
还有不少CBA球员虽然没有正式NBA合同,但也获得过NBA球队试训机会,比如赵继伟。虽然未能进入NBA大名单,但说实话,试训一次能让球员的经验和心态爆炸式成长,这便是潜力股们的养分。毕竟篮球不是一条单线公路,东西方联盟的流动才让这个游戏更精彩。
说了这么多,脑筋急转弯来点彩头:为什么这些有过NBA经历的CBA球员大多数都选择回归CBA?是因为他们都是“篮球界的双面间谍”,既想体验NBA顶级赛场的刺激,又不想离开熟悉的家乡文化和粉丝呢?还是他们早就懂了,CBA才是篮球版“桃花源”,外头再好的风景,没有家的味道?
这群在NBA合同和CBA赛场之间穿梭的球员们,是真正的“桥梁”,他们连接了两种篮球文化,也给球迷带来了谈资和希望。哪天你朋友圈有人吐槽CBA水平不行,记得甩出这些球员的经历说:“哥们,你知道什么叫‘合同在手,心系CBA’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