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CBA数据,不少小伙伴儿第一反应就是:这啥玩意儿?怎么看都跟天书一样,三长两短一堆数字,不懂不会看,感觉自己像进错了科研实验室。别急,今天咱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你们扒一扒CBA那些数据背后的秘密,保证看完立马秒懂,篮球小白也能装到飞起!
得分(PTS)——看谁球技飙上天
这个吧,就是球员一场比赛里通过投篮、罚球砍下的总分。你问为什么得分重要?拜托,篮球打来不就是得分多赢得多嘛!比如杜锋手下的大将们,砍二三十分都算正常操作,得分王称号那是妥妥的,没商量。但得分多不一定就是万能,有的得分手可能防守跟哭爹喊娘一样,数据虽然漂亮,球队还输,这就考验教练审美和战术了。
篮板(REB)——抢篮板就是抢先机
篮板更偏内功,分为进攻篮板和防守篮板,简单说就是谁能抢到球权。防守篮板拾回失误,就好比你打游戏被敌人捡伏地魔,抢回来血线续航;进攻篮板多则意味着多了二次进攻机会,相当于给对手加重负担。赵睿这种防守和篮板兼得的型男,是队里的宝藏,这块数据玩得好,队友的命运都能被救回来。
助攻(AST)——团队篮球的灵魂
助攻就是说球员给队友送上“绿叶”球,让队友顺利得分。助攻数据高,代表球员视野开阔,配合默契,篮球是团队运动,单打独斗那是拉胯。看到林书豪或者郭艾伦这样传球犀利的,二十几次助攻轻轻松松,简直就是场上大管家,带着队伍飞奔向胜利。
抢断(STL)&盖帽(BLK)——防守端的两把尖刀
抢断相当于打断对方的套路,给队友制造反击机会,盖帽则是物理上的封堵对手投篮,篮球里的“断气拳”!这两项数据越高,说明防守球员越凶猛,喜欢搞事情。想象一下盖帽那瞬间突兀的“啪啪啪”,就跟对手打游戏被突然断线差不多刺激。
失误(TO)——给对手送大礼了
失误字段,那就是数据里的“黑洞”,犯二犯三的你送人头,别人捡了便宜不说,还拉低全队士气。偶尔小失误正常,像碰瓷犯规,但失误多,那肯定要被嘲笑“打球像开车不打转向灯,差点撞人”。
投篮命中率(FG%)/三分命中率(3P%)/罚球命中率(FT%)——精准度大比拼
这些百分比就告诉你球员“准头”怎么样。想象打游戏的射击精度,命中率越高,说明球员越稳,手感越爽。尤其三分命中率,说白了就是「三分杀手」的标签,像新疆队和广东队里面,兼具三分投手的球员才能让对手心跳加速。
效率值(EFF)——综合战绩评估神器
EFF有点像篮球版的“全能奖”,别看它名字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把球员场上的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这些正面表现减去失误、投篮不中的负面表现,给出一个数字,数字越高,说明这场比赛你跨越了“CBA老司机”的水平。
真实命中率(TS%)——高级统计黑科技
TS%算是算账带神器,包含了投篮和罚球,让你看到球员实际的得分效率。绝对不是简单的命中率,反正看花眼的小伙伴,多关注此项,能帮你识别“表面数据”和“真实水平”的差距。
场均数据——方便“断章取义”用来吹嘘
教练或解说员常常引用“场均得分x分”、“场均篮板x个”,这其实就是历史数据的平均值,能看你稳定发挥的水平。别被场均数据蒙蔽,有时候真香定律也挺容易发生,比如单场爆发狂砍50分但整体表现一般。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发现CBA数据其实跟吃自助餐似的,种类多,内容丰富,怎么吃怎么选就看你口味。不过,下次再有人跟你说“你知道CBA数据啥意思嘛?”你可以笑着回他:“兄弟,数据都是套路,我懂个锤子?拿得分抢篮板多,助攻稳,失误少,才是硬道理!”
话说回来,要真按数据去懂个篮球,那CBA是不是得直接搬个分析师来陪我们聊天算了?毕竟,篮球场上,数据只是参考,真刺激的,还是比赛里那个你我都猜不透的“篮球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