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CBA球员,很多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体制内的那帮孩子”,毕竟从小篮球队选拔、体育院校培养说来,他们确实多多少少沾了点官方的边。但,这“体制内”到底有多体制内?是拿着公务员工资考核拿绩效那么神奇,还是江湖上传说的“铁饭碗”?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层“官方光环”下,到底CBA球员是体制内的吗?
不过,CBA从90年代末成立开始,就带着半职业、半体制的“双重身份”特征。随着联赛商业化、职业化的推进,很多俱乐部开始发生变化,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或者“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运动员的身份不再单纯是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而更像是职业运动员,靠合同和薪资“说话”。
那么,现在CBA球员到底算不算体制内?简单来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体制内”。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原因是,虽然大部分俱乐部已经不归体育局直管,但依然存在地方体育局或相关单位对某些球队有一定的行政后台支持,比如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换句话说,这就像你喝着“官方能量饮料”,但不一定穿着“政府制服”。
此外,运动员们的合同性质和普通企业员工一样,多以劳动合同为主,拿着“市场价”的工资。这跟公务员岗位的编制、晋升、福利体系完全两码事。换句话说,CBA球员的“铁饭碗”比起机关单位小哥,也就是“塑料饭碗”那档次,有竞争压力有转会调动,没人靠关系能直接躺平。
你要问CBA有没有“真正体制内”的球员?那倒是有些老牌国字号队员,特别是先前效力于国家队、或曾挂靠体制单位的球员,可能在合同上跟相关部门有签约,身份上也带点公职性质,但这在现代职业篮球环境里越来越稀少。
说白了,CBA里的“体制内”味道更像是历史遗留的“鸡汤范”,球员们更多靠实力和市场定价吃饭。毕竟,能在联赛里摸爬滚打,身价一路飙升,这可不是扶墙走路的公务员能够比拟的。换句话说,球场上你拼到满头大汗,后台也没那么“铁”,想靠走关系发福,那妥妥是脑补剧本。
再让咱们用网友的眼光切入,众多篮球迷打趣说:“CBA不是体制内球队组成的联赛,是竞技场上的‘职场江湖’。”每天你打得好,球队给钱多;打不好,老板就动刀。一天不上场球迷就开始骂—这场景,明显不是唱歌跳舞、摆拍拍照的体制生活。成天在办公室吹冷气开会的那种“体制内”,看起来都没CBA更血脉喷张。
所以,综上所述,你最熟悉的那些名字,虽然有时候会穿着披着“老牌体制单位”的老招牌,但其实都是“职业市场”的打工人。想像一下,要是CBA球员真是公务员,那退役后肯定做局长了,得吹小号宣传篮球,哪里还用苦练10000个三分?
最后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如果CBA球员真是体制内的,为什么裁判还会罚他们技术犯规?难不成裁判是破坏体制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