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们教练技术的同学准备聚会,我们班自从毕业之后就没有大聚过了,活跃的就是几个人,或者是私下的聚会。现在想想毕业也快要三年了,想要组织一下大聚会。
感召的时候有几个会问,这次来多少人呢?人多的话,我就过去。我在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那这个聚会怎么聚的起来呢?
我在感召我们小组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想法,xxx(潜水并很少出来得人)来我就来。一开始我还示弱了,可是后来他就真的很过分,说你们商量下改时间,我问他什么时候?他说周五吧,我说这个时间你们就可以来了嘛?他回答到不一定。听到这个后生气,真的很生气。
反馈给他了,真的很生气他这样说。最后真的把我气到了,目标都不要了。直接说了,不感召了,你们爱来不来!
昨天见到杨洁的时候,她说她把在湖南的人都感召过来了。她给我分享了她是怎么做的。
湖南同学也问了她,这是多少个人来呀?人多的话我就过来。
杨洁回答道,那你是想我,还是想总教还是想我们班的其他同学呢?你来不来跟他们来不来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也忙的不了呢,现在还能想的起你来,给你打电话。要是哪一天我不给你打电话不联系了,你就从我的世界里慢慢隐匿咯。你要是想我,想总教了,你就来,与其他人无关。
湖南的同学回答道,好,我来。
我的天呐,杨洁真的感召力太强了,感召真的就是咸心刀口,她都用上了。而且还用的特别好。
制法一
1、原料处理:选用2.5-3千克健康鸭,采用切断三管法宰
杀放血,烫毛用55-60℃水,烫3分钟左右,烫毛、煺毛操作要轻而快,毛煺得干净又不伤皮肤,然后在鸭翅下开一小口,取出内脏,掏膛时动作要快,内脏完整不碎,断去鸭脚和翅膀,然后进行涮膛,把鸭腔、鸭颈、鸭嘴洗涮干净,将回头肠及腔内的软组织取出,要使鸭皮无血污。
2、烫皮挂色:将鸭体用饴糖沸水浇烫,从上至下浇烫3-4次,然后用糖水浇淋鸭身,一般糖水由饴糖与水按1:6-7比例配制。
3、凉坯:将已烫皮挂色的鸭子挂在阴凉、通风处,使鸭子皮肤干燥,一般在春秋季经24小时凉坯,夏季4-6小时。
4、烤制:首先用塞子将鸭子肛门堵住,将开水由颈部刀口处灌入,称为灌汤,然后再打一遍色,然后进入烤炉。北京烤鸭选用的木材以枣木为*,其次为桃、杏、梨木。木材点燃后,炉温升至200℃以上时,便可以烤鸭了,烤鸭的温度是关键,一般炉温控制在250-300℃之间,在烤制过程中,根据鸭子上*况,调整鸭子的方位,一般需烤制30分钟左右,烤制也可以根据鸭子出炉时腔内颜色判断烤制的熟度,汤为粉红色时,说明鸭子7-8分熟,浅白色汤时,为9-10分熟,但汤为乳白色时,就说明烤过火了。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5、鸭子出炉后,*马上刷一层香油,以增加鸭皮的光亮度。
制法二
菜名 :北京填鸭
所属菜系: 京菜
原料:光鸭(约四斤)、京葱或葱段(两棵)、甜面酱(两汤匙)、薄饼(适量)、青瓜(切条)(半个)、配料:盐(两茶匙)、酒(一汤匙)、淋鸭皮料:麦芽糖(两汤匙)、清水(三杯)
制作过程
1、鸭于翼底外开一孔,取出肠脏(可请鸭档代劳),洗净,以配料涂匀鸭腔。
2、用三寸长木条纳入鸭腔内,横挡于两翅骨间,插一支管在鸭头部,吹气使鸭全向澎涨。
3、用滚水淋鸭外皮至起凸点,煮溶淋鸭皮料,涂匀鸭皮挂在当风处吹干。
4、用叉撑着鸭放在火炉上烧,须反覆转动及多次涂油,烧至皮脆及呈金红色上碟。
5、若用炉烤,鸭以锡纸包着烤至八成熟,除去锡纸再烤至鸭皮呈金黄色取出,用滚油淋鸭皮至脆上碟。
6、趁热将鸭片皮,伴以京葱、青瓜、甜面酱及薄饼同食。
退伍后可以学点烹调技术:▲西芹炒百合
从一般意义上讲,炒是将小型原料在放入少量油的热锅里,以旺火迅速翻拌、调味、勾芡使原料快速成熟的一种烹调方法。盘点全球*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其原料一般是片、丝、丁、条、块,炒时要用旺火,要热锅热油,需要时间短速度快,主要特点是旺火速成,紧油包芡,光润饱满,清鲜软嫩。

▲秒炒土豆丝

爆
爆就是急、速、烈的意思,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所谓爆,是将加工成形的原料,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过沸汤烫或热油速炸(也有用油温较高的底油速炒的)再与配料同炒,迅速冲入兑好的芡汁快速颠炒,立即成菜的一类方法。较突出的一点是勾爆芡,要求芡汁要包住主料而油亮。爆法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头、鸡胗、鸭胗及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爆一般都先将原料进行刀工处理。主料上浆时不可过干,以防遇热成团。爆制时的烫、炸和爆之者要紧密衔接,不能脱节。爆,一般可分为油爆、芫爆、酱爆、葱爆、汤爆、水爆等。

▲火爆肥肠

▲爆炒螺蛳
熘
初始于南北朝时期,那时“臆鱼”法和“白菹”法,即是熘法的坯胎。宋代以后,出现了“醋鱼”等菜肴,即鱼(或其他原料)加热成熟后,浇淋上预制好的芡汁(如今杭州的“西湖醋鱼”一菜,仍采用此古法)。明清以后,“熘”的名词正式在食书上出现,如清代童岳荐锁住《调鼎集》一书中,就有“醋熘鱼”一菜。那时,“熘”的调味品多以醋、酱、盐、糖、香糟、酒等为主,口味上有酸咸、酸甜、糟香等分别。近代菜肴中的醋熘海参、糖醋熘排骨、糟熘鱼片等,即是这些古法的延续和发扬。

▲糟熘鱼片
熘在旺火速成方面与炒和爆相似,不同的是熘菜所用的芡汁比炒菜、爆菜多。熘,是将加工、切配的原料,用调料腌制入味,经油、水或蒸汽加热成熟后,再将调制的卤汁浇淋于烹调原料上,或将烹调原料投入到卤汁中翻拌的一种烹调方法。熘的菜肴用料较广,一般多用质地细嫩、新鲜无异味的生料,如新鲜的鸡肉、鱼肉、虾肉、里脊肉,以及皮蛋和各种青蔬的茎部等。这些原料一般得切成丝、丁、片、细条、小块等形状;如整只的,多用鱼。操作时,要求选料严谨,刀工精致,火候独到,芡汁适度,才能保持菜肴焦脆、酥香、爽脆、滑软、鲜嫩、汁亮、味美等不同口味质感特点。熘又可分为焦熘、滑熘、软熘、醋熘、糟熘等。常见菜肴有“焦溜肉片”、“醋溜白菜”。

▲溜肉段

▲焦溜荔枝肉
炸
是一种旺火、多油、无汁的烹调方法。制作炸制的菜肴,通常火候都比较猛,原料表面在高温油锅里迅速脱水,就能产生表皮酥脆的口感,但对保持营养不利,也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根据原料的不同,有的不用挂糊,只用调料腌渍一下,就用旺火热油炸制,如清炸、纸包炸、油浸炸;有的需要挂糊后再炸,如干炸、软炸、酥炸、面包渣炸、脆炸、油淋等。

▲干炸响铃
烹
“逢烹必炸”。烹是炸的转变做法,是指把挂糊或不挂糊的片、丝、块、段用旺火热油先炸一遍,锅中留少许底油置于旺火上,加入调味品,然后迅速颠翻煸炒几下,出锅即成。其中,烹制所用的调味汁一般是清汁(不加淀粉勾芡),烹汁以将主料全部包住为好。烹菜具有外焦里嫩、滑润香醇的特点。

▲干烹河鱼

▲干烹糍粑鱼
煎
是先把锅烧热,用少量的油涮一下锅底,然后把加工成扁形的原料放入锅中,用少量的油将原料两面煎成金黄色而内里软嫩的烹调技法。煎法成菜的质感与炸法类似,原料都是在受热过程中形成硬脆表层,保持了原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取得外松脆内软嫩的效果。但煎法用油量较少,一般以不淹没原料为度,使用火力以中小火为主,较长时间加热。煎与其它烹调方法结合时,可分为干煎、煎烹、煎蒸、煎焖、煎烧(南煎)、糟煎、汤煎、煎熘等。
塌
塌是山东菜独有的一种烹调方法,是在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指将经过刀功处理的鲜嫩原料,经调味、拍粉、挂糊后,放入小油量的锅中,两面煎上色后,加入汤汁和调味品烧透入味,汤汁殆尽,至原料成熟的一种的方法。盘点全球*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分为:锅塌、糟塌、水塌、油塌、松塌等几种。塌的菜肴色泽鲜丽,质地酥嫩,味醇。

▲锅塌豆腐

▲锅塌黄鱼
贴
一是将食物沾上鸡蛋面糊,炸好取出,切好即成。一是将食物在温火上用少量油一面煎透,然后加事先调好的调味品,迅速起锅。此法也可不挂鸡蛋面糊,与煎法基本相同。特点是一面焦黄香脆,松轻而嫩。贴与煎的烹调方法基本相同,但下锅后只煎一面,不用翻身,成品一面焦黄香脆,一面松软而嫩。贴的原料一般用两种以上贴在一起,并且多数经过挂糊。贴时多用小火,并不停晃动锅和往主料上撩油,以使主料均匀受热。

瓤
又称酿,是把配料加工成泥、茸、丁、丝等形状,加入调料搅拌成馅,瓤入挖空的(或主料自身的空间)主料中,再加以蒸或者烧,最后浇汁即成,主要有烧瓤、扒瓤、煎瓤。酿菜做法,民间素来处处有之,客家菜中尤为常见,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是其中的佼佼者,更被称为“煎酿三宝”。八大菜系中苏菜、湘菜、粤菜等菜系中皆有酿制菜肴,各地酿菜风味皆具特色,几乎无菜不可酿、无菜不可入酿。

▲鲍汁砂锅酿豆腐
烧
是将主料在烧制之前,先起油锅,将原料放入锅内煸炒断生,再放入调味品和汤(或清水),先用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慢烧至或酥烂(肉类,海味),或软嫩(鱼类,豆腐),或鲜嫩(蔬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特点是汁浓、汤少,菜质软烂,色泽美观。由于烧菜的口味、色泽和汤汁多寡的不同,可分为红烧、白烧、干烧、酱烧、葱烧、辣烧等多种。

▲红烧一条鱼

▲红烧鱼籽肥肠
焖
焖是从烧演变过来的,主料经油炸之后,再加适量的汤及调料,盖严锅盖,用微火慢慢长时间加热至主料酥烂。焖的操作过程与烧很相似,但小火加热的时间更长,火力也更小,一般在半小时以上。焖多用于有一定韧性的鸡、鸭、牛、猪、羊肉,以及质地较为紧密细腻的鱼类。而原料初步熟处理时,需根据其性质选用焯水、煸炒、过油等方法。用陶瓷炊具焖制时,要加盖并封严密,有时甚至要用纸将盖缝糊严,以保持锅内恒温,促使原料酥烂,故有“十滚不如一焖”的说法。焖制菜大多具有形态完整、质地酥烂、滋味醇厚、汤汁浓稠等特点。焖的方法可使菜肴酥烂、汁浓、味厚。焖有红焖、黄焖、酒焖、油焖等。
煨
煨制是将加工处理的原料先用开水焯烫,放砂锅中加足适量的汤水和调料,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加盖,改用小火长时间加热,直至汤汁粘稠,原料完全松软的烹饪技法。煨菜原料多是质地老、纤维质粗的猪肉、牛肉、羊肉、野鸭、鹅之类,煨制时一次加足水或大量汤汁,切忌中途不可添加,旺火烧沸,再用小火或微火长时间加热成菜,具有汤汁浓白、味鲜醇厚、汤宽浓郁的特点。

▲砂锅煨猪手
煨与焖相似,同属长时加热成菜的方法,但又有所不同,一是比焖加热时间更长,多用炉火的余热进行长时间烹制;二是煨制的菜肴汤汁较宽、不勾芡。煨制原料焯水后需用清水洗净,原料烧沸后,应移至小火或微火上煨制,汤汁保持似沸非沸状态,以使汤汁清醇,原料完整不烂。

▲土鸡煨猪肚
炖
作为烹饪术语的“炖”,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的烹调方法。成菜具有汤多味鲜、原汁原味、形态完整、酥而不碎的特点。炖菜一般选用新鲜、老韧、结缔组织丰富的原料,经焯水处理后用清水治净,去净血污、异味和浮沫,保证汤汁的清澄、醇香。汤汁必须一次加足,大火烧沸应转小火,并保持沸而不腾状态,保持原汁原味、原料形态的完整。根据汤色及是否加有配料,炖可分为清炖和混炖,汤清无配料的是清炖;汤浓加有配料的是混炖。而隔水蒸炖法则是一种将所要炖制的原料放入陶制器皿中封口,再放入水锅中炖制,它能*限度的保持原料原有的鲜香滋味。

▲虫草鸽蛋炖土鸡

▲清炖燕窝
熬
是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用葱、姜炝锅,投进经过炸、煎或烫过的原料,再加汤汁(也有用清水的)和调味品,用小火烹制的一种烹调方法。熬菜的特点是操作简易,原汤原菜,酥烂不腻,味道鲜香。盘点全球*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熬比炖的汤汁要略多一点,而且不勾芡。熬这种烹饪技法多用在汤菜、粥类中。熬制时,加汤汁要适量,以淹没原料为度。特别是以水分较多的蔬菜为主料时,更应注意,以免菜肴汤汁过多,而不符合熬菜半汤半菜的特点要求。

▲瑶柱上汤熬菠菜
煮
煮就是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足量汤水,用不同的加热时间进行加热,待原料成熟时,即可出锅的技法。特点是汤多汁浓,口味清鲜,汤菜各半,质地酥烂或鲜嫩。

▲浓汤砂锅鱼头
焗
焗,以汤汁、蒸气、盐粒等为传热媒介,将禽类、海鲜为主的动物性原料,经刀工处理、调味腌制或半成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热至熟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焗原是西餐中一种常见的烹调方法,这一点从西式菜肴名称中就可以看出,如西班牙海鲜焗饭、生焗出骨鳕鱼等。焗这种烹调方法便是中外烹饪文化交流的结果。厨师们将之拿来后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技法,使焗成为了有别于西餐焗的一种完善的烹调方法。例如上汤焗龙虾,主料选用大只澳洲深海龙虾,以火腿、老鸡熬制十小时的上汤烹煮,肉质爽甜弹牙,口感格外鲜美。

▲上汤焗龙虾
焗法中,动物性原料的形状一般来说以整形为多,整形原料利于造型及食用方便。可处理,应做到刀起料断,干脆利落,无连刀现象。烹调后再改成小件,配味料或原汤汁上菜。为了原料易成熟,色泽漂亮、造型美观,原料要初步熟处理,或蒸或煮或过油。盐焗要用棉纸将原料完整包裹,埋入炒热的盐粒中加热。装盘注意造型饱满,形状美观,大多需配原汤汁或味料一同上桌,以补充和调节菜肴口味。根据不同传热媒介,焗分为汤焗、气焗、盐焗等。

▲盐焗奄仔蟹
扒
扒,是指将初步加工过的原料整齐地放入锅中,加入汤水和调味料,小火烹制收汁而保持成菜原形的一种烹调方法。扒菜讲究刀口和勺工,因其菜形完整且趴伏于盘中而得名。扒菜具有主料软烂、汤汁浓醇、明汁亮芡、菜汁融合、丰满滑润、色泽美观等特点。扒菜的用料大多为*原料,如鱼翅、海参、鲍鱼等原料,也有用整只或整块原料的,如鸡、鸭、肘子等,还有用经过刀工处理的动植物原料的。

▲红扒牛蹄
制作扒菜时要注意,主料一般是先经过汽蒸、焯水、过油等初步熟处理,有时也会用到其他方法,让原料入味后才扒制。扒制前,原料要拼摆成形,使其保持较为整齐美观的形状。下原料时,应平推入锅,加汤汁也要缓慢,或沿锅边淋入,这样才可避免菜形散乱。烹制时需用小火,避免因汤汁翻滚而影响菜形完整。成菜时若需要勾芡,一般会用淋芡、晃锅的方法;也可在主料装盘后,将所留汤汁勾芡收浓,再浇于菜肴上。扒有红扒,鲍汁扒、白扒,鱼香扒,蚝油扒,鸡油扒等,是根据调味品不同而区别的。
▲鲍汁扒海参
烩
烩是将小型或较细碎的原料,入汤水,加配料、调料,经旺、中火较短时间加热后,勾薄芡使汤菜融合,成品半汤半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烩菜的特点是汤宽汁厚,口味鲜浓,保温性强,适用于冬天食用。烩制菜菜汤汁较多,即可做汤又可当菜,清淡爽口。

▲羊肉烩面
烤
人类最古老的烹调方法,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烤制的菜肴,由于原料是在干燥的热空气烘烤下成熟的,表面水分蒸发,凝成一层脆皮,原料内部水分不能继续蒸发,因此成菜形状整齐,色泽光滑,外脆里嫩,别有风味。

▲烤乳猪

▲蒜香烤生蚝
㸆
㸆是鲁菜中常用的烹调技法,也是较为复杂的一种。㸆法宋代已有,写作“焅”。如“焅腰子”、“五味焅鸡”、“葱焅骨头”等(见《梦粱录》),直到清代晚期才有㸆字,如孔府菜中的“㸆虾”。所谓“㸆”就是将经过炸、煎、炒或水煮的原料,用葱、姜炝锅,加入适量鲜汤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开,再转中小火长时间加热收汁,使调味品的滋味慢慢地渗入主料内部,达到香透入味的一种烹调方法。在㸆菜的技法中,拢芡与收汁是较为关键和复杂的一种技巧,具有成菜后形美、味醇、原汁原味、明油亮芡的特点,因此㸆菜多为筵席的上乘菜肴。

▲㸆大虾
此法常用于少味或无味的原料,如海参、鱼翅、鳖裙等,有时配瘦猪肉、鸡等同㸆。成菜特点:汤汁少而浓或无汁,主料酥烂或软嫩,色泽深黄或酱红,滋味香浓醇厚。由于㸆制的方法和所用调味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干㸆,即是把主料两面煎黄(或煸黄),用配料炝香汤汁后㸆干,再淋入香油,如北京的干㸆鸭子、谭家菜的干㸆鲫鱼等。葱㸆、酱㸆、腐乳㸆,即把主料炸或煎成柿红色,分别加葱段、甜面酱(或黄酱)、腐乳等㸆制成菜,如江苏的葱㸆牛方、山东的酱㸆鱼、北京的南乳㸆肉等。奶㸆,即把主料经温油滑透再㸆制,最后勾入芡汁,倒入牛奶,淋上鸡油,一般适用于蔬菜原料,如北京的奶油㸆菜心等。

▲葱㸆大鱼头
熏
一般是指烟熏,是将熏料置锅内或盆中,利用其不充分燃烧时所产生的热烟把原料制熟的一种烹调方法。由于成品具有特殊的烟香,而且味道鲜醇可口,风味独特,色泽艳丽,所以深受食客的喜爱。烟熏又分生熏和熟熏两种,所谓生熏,只是针对细嫩的生料,一次性将其熏熟;而熟熏,则是把原料先用其它方法制熟,然后再用烟来熏,以增添烟香风味。熏菜可用的燃料有花茶、大米、松柏枝、黄豆、红糖、锯末、花生壳等。

汆
氽,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这种方法即是将荤素原料治净后,投入沸水锅中煮至一定熟度或略煮一下捞出的初步熟处理方法,也是将鲜嫩原料投入沸汤锅中制熟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汆是汤菜的主要做法,大部用于小形或经过加工成片、丝、条和制成丸子的原料。用汆制方法成菜的菜品,质地鲜嫩,口味鲜美,一般以咸鲜、清淡、爽口为宜,如汆鸡片、汆猪肝等菜品。
用汆法成菜一般以汤作为传热介质,成菜速度较快,是制作汤菜的专门方法。这种方法特别注重对汤的调制。汤质上,有清汤与浓汤之分,用清汤汆制的叫清汆,用浓汤汆制的叫浓汆。不管是清汆还是浓汆,所选原料必须细嫩鲜美,通常选用动物类细嫩瘦肉,如猪里脊肉、鸡脯肉、鱼、虾、贝类和肝、腰之类,而老韧、熟料,或不新鲜有异味的原料,则不宜选用。

▲鸡汤汆海蚌
蒸
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将经过调味的原料,用旺火或中火加热,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蒸的食物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它要求刀工精细,注重调味、精于用火、风味各异、制作技法多变等一系列重要技术环节。蒸菜最显著的特点是:新鲜清爽,软烂滑嫩,口味鲜香,营养丰富,形态整齐美观。蒸因技法、色泽、形状、配料、调味、火候、质地、以及汤汁多寡等不同,故有多种蒸法,如清蒸、干蒸、粉蒸、滑蒸、连汤蒸(炖)、糟蒸、包蒸、酒蒸、煎蒸、炸蒸、扣蒸、芙蓉蒸、瓤蒸、串蒸、包裹蒸、豆豉蒸、腐乳蒸、腐皮包蒸、网油包蒸、蛋皮包蒸、排蒸、糖蒸等。
▲清蒸有机武昌鱼

▲福州扣蒸冰莲
拔丝
将过油预制的熟料放入熬好糖浆的锅内搅拌加热,裹匀一层有黏性呈胶状的糖浆而成菜的技法。成菜可趁热蘸另跟的凉开水食用。拔丝法主要用于制作甜菜,是中国甜菜制作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甜菜制作中*特色、最有影响的一个典型技法,它的制作关键是熬制糖浆。这种糖浆是没有完全凝固的胶状物,它既能粘住主料,又能拔出细长的糖丝,故名“拔丝”。成菜以后,用筷子夹住主料,拔出糖丝后,再在凉开水碗内一蘸,粘在主料表面的糖浆即凝固成一层晶莹、明亮、松脆、香甜的薄壳,拔出的糖丝则缠绕在薄壳上,食之别有风味。特别是刚上桌时,顾客一齐夹菜,顿时满桌出丝,全席生辉,为宴席增添欢快情绪,活跃气氛。

▲拔丝地瓜
挂霜
将加工预制的半成品或熟料放入熬好的糖浆的热锅内,挂匀糖浆,取出迅速冷却,使表面泛起白霜的成菜技法。挂霜法在有些地区被称为“翻炒”“粘糖”等,有的因挂霜菜的技术不易掌握就不熬糖浆,只在主料上撒上糖粉,也似白霜,它的外观和口感比用熬糖制成的挂霜制品相差甚远。挂霜菜色泽洁白似霜,形态美观雅致,口感油润、松脆、干香。挂霜和拔丝不一样的是,挂霜必须要用水熬,这样做出来的菜洁白如雪。水、糖的大致比例是1:2,做法是锅洗净后,将水和白糖倒入锅内,开小火,将白糖熬成糖浆后并开始冒密集白泡时倒入原料(如事先炒熟的花生米),并快速搅动呈雪白的反沙状即可离火摊凉装盘。这样做不仅简单,也不用担心糖糊了。

▲挂霜花生
蜜汁
蜜汁是带汁的甜莱。一般有两种制法,一种是将糖先用少量油稍炒,然后加水(加些蜂蜜更好)调匀,再将主料放入熬煮,至主料熟烂,糖汁收浓(起泡)即成。这一制法适用于易熟烂的原料,如白果、板栗等。另一种是将主料加糖或冰糖屑(加些蜂蜜更好)先行蒸熟,然后将糖汁熬浓(有的可加少许团粉勾成芡)浇在上面制成。这一制法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如“蜜汁火腿、蜜汁叉烧”等等。

▲蜜汁西班牙黑毛猪叉烧肠粉
涮
将鲜嫩无骨的原料切成薄片或细长丝,放入沸汤中涮至断生捞出,佐以事先兑好的调味汁食用的一种烹调方法。特点:主料鲜嫩不腻,汤多而清淡,鲜嫩爽口。

▲涮羊肉
灼
灼是把水烧开,放进原料灼熟,取物料的本味,菜肴无汁、无芡,特别鲜嫩,爽脆。如:白灼河虾、基围虾、白灼肥牛等。

▲白灼河虾
卤
卤菜是烹饪学上凉食菜肴的通称,是各地区耳熟能详的家常菜。卤菜共分为红卤系列、盐焗系列、麻辣系列、泡椒系列、烤鸭系列、酱香系列、五香系列、海鲜系列、凉拌系列等9大系列。

▲四川泡萝卜

▲凉拌毛豆
它经过腌制、风晒、煮焖或卤制后,经刀工处理,简单包装,即可食用,特点是干香、脆嫩、酥烂、爽滑、无汤、不腻、色泽光亮、食用方便、便于携带,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卤菜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一直以它独有的形式在不断的超越与发展,在粤菜、湘菜、徽菜、川菜当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不论城市乡间,放眼酒楼饭店、街边小巷随处可见其踪迹。

一、中餐上菜
(一)上菜的程序和规则
中国地方菜系很多,宴会的种类也很多,如燕翅席、海参席、全鸭席、全羊席、全素席、满汉全席等。宴会席面不同、地方菜系不同,其菜肴设计安排上也就不同,在上菜程序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全鸭席的主菜是北京烤鸭,但上菜时不能当做头菜来上,而是先上一些用鸭内脏和其他部位烹制出的特色菜肴,最后才上烤鸭,人们称其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又如上点心的时间,各地方习惯不同,有的是在宴会中穿插上,有的是在宴会即将结束时上;有的是咸甜点心一起上,也有的是分别上,这要根据宴席的类型、特点和需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不能都一样,但是又要按照中餐宴会相对固定的上菜程序来进行。
1、上菜程序:一般中餐宴会上菜的程序是:第一道是凉菜或冷盘,(约8分钟后)第二道是开胃汤,(分汤后,换盘与碗等)第三道是头菜(一般为宴会的代表性的菜点),第四道菜为主菜(较高贵的名菜),第五道是一般热菜(数量较多,又可以细分为先熘爆炒菜,后烧烤菜,再素菜,最后鱼。一般台面上的菜不要超过六个菜,除客人要求把菜留在桌上,但是菜不能垒放。一个菜放台面的中间——除了分菜和转盘之外,两个菜相对而放,三个菜呈三角,四个菜呈正四方形,五个菜呈五角星形等),第六道是汤菜(正式的汤,或二汤,例如婚宴中的两汤、四汤或六汤),第七道是甜菜(随上点心),最后在主食之后上水果。
中餐酒席宴会又会分为旧式和新菜的顺序略有不同。
(1)旧式酒席上菜顺序:第一道上水果(上第二道菜时撤);第二道上冷盘;第三道上热炒菜;第四道上头菜;第五道上第二大菜;第六道上咸汤跟咸点心;第七道上鱼菜;第八道上甜菜;第九道上甜汤跟甜点心;第十道上座菜(炖菜);第十一道上小碟饭菜;最后上饭,然后再上水果。
(2)新式酒席上菜顺序:第一道上冷盘;第二道上头菜;第三道上烧烤菜;第四道上爆炒菜;第五道上甜菜;第六道上甜汤跟甜点心;第七道上鱼菜;第八道上素菜;第九道上座菜(炖盆)跟点;第十道上小碟饭菜;第十一道上水果。
2、上菜规则:中餐宴会上菜的基本规则是:先冷后热、先菜后点、先咸后甜、先炒后烧、先荤后素;先干后汤、先菜后汤;先清淡后肥厚、先优质后一般以及遵循一般的风俗习惯。如客人对上菜有特殊要求,应灵活掌握。中式粤菜上菜顺序不同于其他菜系,是先汤后菜。
一般情况是边上菜边报菜名,后退一步远离餐桌后报菜名;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上不同大类的菜肴之间,要更换骨碟、汤碗等餐具,配料碟,递送小毛巾(如果没有一次性小毛巾的话)和洗手盅、牙签等物品。
3、上菜的方式。上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大盘的菜上到桌上,由宾客自取或互相敬让(大盘);另一种是服务员托上菜盘逐一往宾客的食盘中分让(大盘分菜);再一种是主宾席的上菜,用碗或小盖碗盛装,在每位宾客的桌面前上一份(称为单吃)。某一个宴会采取何种方式上菜,可根据宴会的规格,出席的人数,主办单位的要求来确定。不同的菜式和菜品有不同的要求,视具体要求而定。
(二)上菜的时机和速度
1、上菜的时机:为了保证菜点的质量(火候、色泽、温度等),使宾客吃得可口满意,服务员要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握上菜的时机和速度,菜上的慢了,会造成菜点冷得过快。如果菜上的过快,会使宾客吃不好。要做到恰到好处,必须了解不同餐饮方式的上菜时机。
零点餐上菜冷盘应在客人点菜10分钟之内上桌,20分钟或15分钟之内上热菜,宾客较少时,一般30-45分钟左右上完全部菜品,也可以根据客人要求灵活掌握。
宴会则要求冷盘在宴会开始前5分钟上好,宾客入座开席后,当冷盘吃去1/2或1/3左右时,开始上第一道热菜,一般宴会的热菜上菜肴注意观察宾客进餐情况,并控制上菜的节奏;如果是婚姻则要快速在30-45分钟之内上完所有的热菜。同时还要看是否有讲话或祝酒,如果讲话,在什么时候讲(我国的一般习惯是入座双方讲话),有几位主宾和主人讲话?有无讲话稿?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对这方面的情况可在宴会开始前即向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了解清楚。如果宴会前尚不能确定,可在宴会开始后请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直接向主宾和主人征询后予以转告。有的宴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确定讲话的情况,就需要服务人员注意观察,灵活掌握。有时宴前告之席间不作正式讲话,而在宴会进行中间临时发表讲话,在这时如果厨房的菜点正式制作,应立即通知师傅暂缓制作;如果菜点已经烹调出来,要采取临时措施加以保温,
其次要及时与厨房互通情况,将宴会讲话的情况和席间用餐的速度通知厨房,以便于掌握做菜。服务人员要熟悉各种菜点的火候要求和烹调大致所需要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适时上菜。如果上去的菜宾客还未食用或食用较慢,要通知厨房暂缓做下一道菜,如果宾客食用较快,就要通知厨房快出菜。凡两桌以上的宴会,上菜都要统一动作,不可各行其事,小型宴会上菜视主宾席的动作而行动,大型宴会可在厅内装上指示灯,以黄灯信号为更换食盘准备上菜,以绿灯信号为开始上菜,以红灯信号为停止上菜。
2、上菜的速度:如无特殊情况,多半视宾客进餐情况决定上菜速度,上菜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太快了服务员来不及分派,客人也来不及品味,太慢了显得台面菜点不丰盛,或出现客人空等的现象。因此,应掌握好上菜的速度,一般来说,宴会上菜应控制在 10~15 分钟左右时间上一道菜或点心。
(三)上菜位置
1、餐厅服务员在为宾客上菜时,应选择正确位置。零点餐上菜的服务比较灵活,服务员应注意选择比较宽敞的位置上菜,以不打扰客人为宜;不一般地切忌在老人和儿童、女士旁边上菜。
中餐宴会上菜一般选在陪同和次要客人之间,或者副主人的右侧(有利于副主人向客人介绍菜肴),并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上。注意宴会的整体气氛和不同餐台之间的上菜位置。
2、分菜、盛汤等一般应在客人的右侧,一个分菜位只能为一位宾客分菜;先宾后主,先主宾后一般宾客,先女士后男士,或者按照客人的示意进行,顺时针依次进行。
(四)上菜动作与要求
1、上菜前的准备工作。要先看一下菜单,记下菜点的名称和用餐特点,以便回答宾客可能提出的疑问,撤下前一道菜的餐盘,并根据将要上的菜点的品种,换上适当餐具(上一般的菜换上餐盘,上汤汁或多不便用筷子夹起的菜则应上小碟并配带小勺)。如果上需要用手直接拿取食品的菜点,如烤鸭、手抓羊肉、烤全羊等,要先上毛巾(在右侧)供宾客擦手。上带有配料的菜点,要在菜点上桌之后及时跟上,或在上桌之前先上配料。
2、餐厅服务员将菜肴放在托盘内端至桌前,左手托托盘,右腿在前,插站在两位客人的坐椅间,左腿在后,侧身用右手上菜,把菜品送到转台上,报清菜品名称,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圈,等客人观赏完菜品后,转至主宾面前,让其品尝。上下一道菜品时,将前一道菜移到其他位置,将新菜放在主宾面前,残菜应随时撤下,但不要撤得太多,菜盘应及时调整,注意盘与盘之间的距离,保持桌面整洁、美观。
3、主宾桌上菜的操作方法。规格较高的宴会,主宾席上一般都采用单吃的方法上菜,上菜的基本方法是:从宾客右手一侧撤下前一道菜的餐盘,然后用托盘端上相应数量的菜点,在宾客的右手一侧,将右腿伸入两把椅子之间的空档,用右手端起菜盘,轻轻稳当地放在宾客面前,上菜的过程中,端托盘的左手要向外伸出,并注意保持身体平衡。
中餐散座上菜与宴会上菜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上莱的位置不能选在老人或儿童身边,以免出现意外。
(五)上菜服务规范及安全要求
1.总体要求。桌上的菜品应按格局摆放好。要讲究造型艺术,尊重主宾,注意礼貌,方便食用。
2.上菜规范摆放的具体要求
(1)主菜肴的看面应正对主位,其他菜肴的看面要朝向四周。菜肴的看面,就是适宜观赏的一面,如整形有头的菜,像冷拼中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其头部为看面。而头部被隐藏的菜肴,如烤鸭、八宝鸡等,其饱满的身子为看面。盅类菜其花纹刻的最精致的部分为看
面。一般菜肴,其刀工精细、色泽好看的部分为看面。
(2)各种菜肴摆放时要讲究造型艺术,应根据菜品原材料的颜色、形状、口味、荤素、盛器、造型对称摆放。原则是讲究造型、颜色搭配。
(3)如一桌有几批客人,各自的菜肴摆放要相对集中,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上菜时应核实菜单,以免发生差错。
(4)上菜时,应注意防止出现空盘、空台的现象;也要防止上菜过快、过勤,出现菜品堆积现象;还要防止撤盘过快,客人没有食用完,就匆匆撤走。
(5)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
3.安全要求。餐厅服务员在席间服务中,要保证操作安全。
(1)在上各种菜肴时,应做到端平走稳,轻拿,轻放。
(2)上菜忌讳“推”和“墩”、“拉”、“拽”等,并应注意盘底、盘边要干净。
(3)上带汤汁的菜肴应双手送至餐桌上,以免洒在客人身上。
(4)上菜时,切不可从客人肩上、头顶越过,以免发生意外,也不礼貌。
(5)上菜时,大拇指等不可伸入菜盘内,注意上菜卫生。
4、上菜的基本步法。服务员上菜去菜,为保证安全稳妥,必须掌握行进时的步伐。走菜过程中,服务员常用步法要求是:一般菜肴走常步;火侯菜肴走疾步;汤汁菜肴走碎步;遇到障碍走巧步。(具体地参考端托服务部分)
(六)特色菜肴的上菜要求:
1、上大盘菜的操作方法:上菜前,先将上一道菜移至副主人的一边,席间桌上有三道菜(热为宜)在桌面略偏主人一侧,留出足以放下菜盘的位置。当菜点送到工作台后,先用右手拿上两套大菜叉勺,然后用左手端起菜盘(手指不要触到菜点),从陪同人员或翻译人员之间的位置,将右腿伸入两把椅子之间的空档,上身略向前倾,捧出菜盘,稳妥地放到桌面。然后把两套叉勺(勺在上、叉在下)分别反扣搭在位于正副主人右手一侧的大菜盘的边上,在上大盘菜时,应注意的事项:①要把菜盘端平端稳,汤汁多的菜,不要让汤汁荡出滴洒到宾客身上,桌面或地面上,如果不慎将汤汁洒在宾客的身上要表示歉意“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并用毛巾为其拭擦干净(如是女宾,男服务员则不应动手去助擦)。②在把菜点端至准备上菜的方位后,一定不要匆忙上菜,要使座席上的宾客意识到服务员要从这个位置上菜后再端上,不然这时宾客动作或邻坐说话,就有可能将菜盘碰翻。③在往桌上上菜时,胳膊的伸出或收回要小心,不要使胳膊肘碰着宾客或使袖口擦到菜点上及挂倒桌面的东西。
2、上火候菜时,服务员一定要掌握动作迅速这一环,免得耽误时间,使菜肴失去火候菜的特色,还应及时向客人介绍应及时品尝,以不失菜肴的焦、酥、脆、嫩的风味特色。
3、上汤菜时。端汤菜不要用抹布垫托,要用垫盘;端汤菜时,手指不能浸入汤内;汤中若有油未或葱花时,应用羹匙撇出,切勿用嘴吹除。
4、上有包装的菜肴。如灯笼虾仁、荷叶粉蒸鸡、纸包猪排、叫花鸡等菜式经包装后再烹调的,应将菜肴送上餐台,让宾客观赏后,再拿到工作台上,或直接当着客人的面在台面上去掉包装的,以方便客人食用。
5、上炖类菜品。应将炖品上桌后再启盖,以保持炖品的原汁原味,并使菜品的香气在餐桌上散发。启盖后,将盖子翻转过来再移开,以免汤水滴落在客人或自己身上或餐桌或其他菜品上。
6、上铁板类菜肴。铁板类餐肴在餐厅中种类多,较常见。在上菜服务中,铁板类菜品的响声可以烘托宴席的气氛,又可以保温,但服务时要注意安全,以免烫伤。
7、上拔丝类菜肴。拔丝苹果、拔丝香蕉、拔丝土豆等都是容易烫嘴的菜。此类菜肴一般是在宴会接近尾声时,作为一道甜食上席的。它的服务要求是速度快,动作敏捷。此类菜肴上桌时,因为拔丝菜的外皮都挂有一层糖浆,温度较高,外表不容易看出,一定要迅速跟上凉开水,防止烫伤客人空腔。所以,为方便客人食用,应事先用小碗盛好凉开水,分别放置在正、副主人处,让客人把夹起的拔丝菜先在水碗中浸一下,使糖稍稍降温凝固后再吃,这样糖脆而不沾牙,既能品尝味道,又能避免烫伤的痛苦。另外,服务员还应提醒客人,这道菜应尽快用完,因为拔丝菜的浆是用高温熔化了的食糖,冷却下来就会结成一个大硬块,吃起来很不方便。
8、带骨、带壳菜肴服务程序:上刀叉→服务菜肴→上洗手盅→上小毛巾、茶水→撤餐具。
9、上燕菜时要随上银耳汤。“燕菜”属名贵菜肴,若事先摘毛不仔细,容易残留细毛,吃下对人体有害。而银耳汤中的银耳,可以把随燕菜进和入人体并粘附在消化器官的细毛带走,排除体外。所以,上燕菜时一定不要忘记随上银耳汤。
10、上松花蛋、螃蟹要配姜、醋汁。松花蛋的腌制过程加入了茶叶、石灰、酚、鞣酸单丁、氧化纳等物,这些物质会渗透到蛋体中去,使松花蛋腌制成后就有一种氨味。另外,在腌制加工过程中,还不一定量的黄丹粉,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姜、醋汁中含有挥发油和醋酸,能起到去寒、提味、杀菌、解毒的作用。 螃蟹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佳肴,但螃蟹寒性大、气味腥,配些姜、醋汁作佐料食用,可以杀菌、祛寒、解腥、提鲜,使人吃起来更上口。
11、如何上火锅类菜肴。火锅是中国人比较喜爱的一种就餐方式。目前,各地使用的火锅有三种:一种是烧炭的;一种是燃酒精和液化气的另一种是使用电加热的。火锅的就餐方法和一般中餐有所不同,所以,在上菜时也就有上些特殊的要求,服务员应特别注意掌握。
火锅上桌时,应随之做好下列工作:
(1)上齐佐餐调味品。根据客人的口味及火锅的习惯,首先将佐餐调味品即各种“底料”上齐,一般包括芝麻酱、腐乳、韭菜花、辣椒油盐、味精及其他不同种类的底料。让客人在就餐过程中自行取用。
(2)检查汤、炭(燃料)是否添足。火锅一般以木炭为燃料(现在也有以酒精、液化气为燃料的),为保证火足,应根据火足,应提前添好炭块,并点燃烧旺。锅内水(汤)也要加足,以距离锅边 1 厘米为好,既不要过少,也要防止开锅后汤溢出锅外。另外,在火锅的风口底盘倒入适量的凉开水。
(3)火锅与桌面之间要加垫盘并放些水。因为火锅系金属制品,经炭火长时烧烤,锅的温度会升高。所以,为防止烫坏餐桌,常在火锅与桌面之间加一垫盘并加些水。
(4)应使用竹筷。若象牙筷应换成竹筷,以避免象牙筷遇热变形损坏。
(5)及时添汤、打沫子。因就餐过程中,炭火一直在燃烧,锅内的汤总处于沸腾状态,而且客人不断将各种菜加入锅内又捞出,所以,锅内的汤在减少,服务员应随时观察火锅内汤的数量,及时添补,还要将锅内出现的沫子打掉。
(6)注意卫生。火锅的炭随着燃烧要及时添加,由于炭燃烧完毕后,会剩下一堆重量极轻的灰,为避免加炭时灰的飞扬,服务员应将火锅端离桌面,盖好盖子再加炭,扇开后再重新上桌。绝不允许餐桌上直接加炭。 炭火过慢时,可以放上一个小拨火烟筒,一般不要在餐桌上用扇子煽,或用嘴吹,那样做太不卫生。待火旺后,可以将小拨火筒取一下来。相反,炭火过旺时,烟囱上可以坐一小水碗或其他东西,将火势稍微压一下,待火势减弱再将取下。
(7)注意安全。吃火锅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安全。整个操作过程要平稳,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工,发现问题及早处理。使用以酒精为燃料的火锅时,上桌前就应加好酒精,防止外溅,引起火灾,一但由于酒精外溅着了火,也不要惊慌,可以用沾了水的湿毛巾将火捂灭,不要用嘴去吹,越吹燃烧的面越大。生菜入锅前,应该事先在菜盘中倒上点儿料酒,轻轻晃动,使生菜能沿盘滑入锅内,而不至于因干 燥粘在盘上,入锅时溅起水烫着人。一定要注意,火锅与桌布间加为垫盘,要防止水干烤焦台布,垫盘内缺水时要及时添补。
12、如何上水果。一些酒席宴会上需要水果,在旧式酒席中,水果是第一道菜,但现在,一般是要在客人吃完饭点后上水果,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营养素,能促进人体消化器官的活动及消化腺的分泌,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使人体生理机能旺盛,所以,饭后上水果,对于解酒、助消化以及促进营养吸收有明显的效果,餐厅服务人员应根据所上水果的品种、形状及客人的具体要求提供合理的服务。 杨梅、葡萄和荔枝等都是带枝叶的水果,上这些水果前,应事先去掉枝叶,将残次果挑出,洗净后盛在干净果盘内,由客人自行取食。
桔、柑、橙、苹果、梨、桃、香蕉、一般以原果上桌为好。先按客人位数分别摆好碟及水果刀、叉,挑选整洁的果品,洗净消毒后盛入果盘上桌,由客人自己削皮食用。有时需要服务员帮助消皮时,要注意推刀的方法,要求刀口朝内,而不得向外。
西瓜和哈密瓜应事先洗净切好上席。菠萝带刺,应事先削皮去刺,否则会使人感觉很不舒服,而且上桌时,应同时上碗淡盐水,客人有菠萝同时浸一下盐水再吃,这样口感更好。
13、怎样为客人上茶。在我人国家,宴客过程中,茶是不可缺少的。在餐厅服务中,客人到达宴会厅坐定后,服务员即递上香巾,接着即冲上第一杯茶,这是礼貌茶,表示欢迎,此后服务员要经常巡视客人的茶杯,及时续茶,以示热情。第二次上茶、斟茶是在客人呼吃完咸菜品、油腻菜品或炖之后,送上一杯热茶,为的是让客人清清口齿,除去咸、酸、腥、腻味道,再上甜味菜品、点心及水果。因为茶助消化,还可解酒,所以,当以美酒佳肴款待客人时,适时敬茶更显得有礼貌。 服务员应先将茶泡好,泡茶时要注意水的温度,水温过高,茶就会变成苦涩味,水温过低则难以沏开,茶叶浮而不沉,茶水不香,味不醇,淡而无味。泡茶以 70~80℃水温*,可以保护茶的味道、香气和营养。泡茶和一次冲水不宜过多,半杯较好。待茶叶发散后再冲开水,俗称“第一开”,喝起来味道*。冲水后马上盖好盖,以防香气散掉。泡茶以陶瓷杯(壶)为好。
上茶时,茶杯的把应偏右,斟茶时,要一手端壶把,一手按壶盖为客人斟茶。服务员为客人斟茶要掌握适量,以八分满为好。斟茶后,要注意茶壶嘴应朝外放,不能对向客人。为客人斟茶时,要注意卫生,不能将别人用过的茶杯再给客人斟茶。茶要有一定的热度,不能为客人斟已经凉了的茶。 另外,上茶时要按照“先宾后主”、“先老后幼”的顺序,要注意礼貌,应双手将茶端到客人面前,并要说“请用茶”,“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给客人斟茶不要斟得太满,否则是对客人不尊敬。 茶的品种很多,分为红、绿、青、黑、白、黄六大类,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的饮茶习惯不同,爱好各有千秋,所以,服务员在上茶时应注意客人的喜好,尽量“投其所好”。一般来说,亚洲人大都喜爱喝红茶、绿茶和花茶;欧洲人大多爱喝红茶,并加奶、糖等。在我国,一般北方人爱喝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和红茶,华南一带崇尚乌龙茶,西南地区喜欢沱茶,西北地区又喜爱砖茶。
14、炖冬瓜盅配精盐而不配酱油。冬瓜的水分特别多,瓜味本身清淡。“冬瓜盅”是用鲜汤配料装入瓜内制成的。由于瓜的肉厚体大,水分多,味道又不容易渗透到瓜中去,所以,食用冬瓜盅第一轮后便会出现味淡的感觉,在食第二轮时,一般客人都习惯再加点味。配精盐上席,就是为了补充咸味的需要。但冬瓜盅若加入酱油便会产生一种酸味。所以,炖瓜盅时一般应配精盐,而不配酱油。
15、烤类菜肴要配大葱、甜面酱。烤鸡、烤鸭等菜肴,油腻较重,口味清淡,有的还带有毛腥气或鸭腥气,配上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可以起到解腻去腥,调味的作用。如果再配上荷叶饼、家常饼、千层饼之类的面食,更会促进客人的食欲。
16、涮羊肉的配料和调料。配料一般需要酸菜、大白菜、菠菜、粉丝等。调料需要腐乳、辣椒油、芝麻酱、葱末、酱油、虾油、韭菜花、绍酒、香菜末、雪里红、香油、味精等。
17、白切鸡、肉的上法。上白切鸡、白切肉等一定要配芥茉、芝麻酱食用,因为“白切鸡”、白切肉”等菜性凉,油腻重,味觉清淡,配以芥茉、芝麻酱一起食用,可以起到暖胃、起香、增叶的效果。
18、其它菜品的上法:
上鱼翅要配香菜;脆炸菜品要配姜汁、精盐;清汤鱼肚要配上浙醋;烤鹅要配梅子酱; 禾花雀要配加柠檬汁;爆双脆配卤虾油; 清蒸白鱼配姜醋汁; 拌肚丝配芥茉汁;春饼合菜配葱丝、面酱; 火锅、氽锅要带腐乳、韭菜花。
(七)摆菜要求:
1、菜盘的摆放一般规则:尊重主宾、注意礼貌礼节、方便食用、讲究造型、协调摆放和用餐规范。
按照数量与形状的要求一般为:一中、二平、三角、四方、五梅花、六正六边形等,让桌面的菜盘位置始终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2、具体要求:
(1)摆放冷菜,冷菜分为主冷菜和一般冷菜。主冷菜如拼盘、工艺冷菜等应摆放在餐桌中央,并根据菜品的造型选择*的看面对准主位;或者放在转盘上按照一般要求摆放,转到主位处。一般冷菜在主冷菜的四周,注意荤素、颜色、口味的搭配摆放,盘与盘之间的距离相等。
(2)摆放热菜,热菜分为主菜和一般热菜。主菜应摆放在餐桌中央,并根据菜品的造型选择*的看面对准主位;或者放在转盘上按照一般要求摆放,转到主位处。*菜品或有特殊风味的菜品要先摆放在主宾的位置上。其他一般热菜也应按口味、荤素、颜色、盛器、造型等对称或协调摆放。每上一道菜前,都须将餐桌上的菜品做位置上的调整与撤换,让台面始终保持整齐美观。
(3)上热菜中的整鸡、整鸭、整鱼时,中国传统的习惯是“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上鸡、鸭、鱼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鱼腹可向主人,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鱼眼朝向主人,鱼尾应朝向第二主人与第三或第四宾客(如果是转台,服务人员应该把以上鱼的部位转到位);也可以根据宴会是否用酒,喝酒的习惯或习俗确定鱼的位置(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高看一眼”、“腹五脊六”等)
(4)摆在转台边缘,然后把转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圈,让每位客人观赏菜的造型,最后在主宾面前停下,再后退一步(清洁卫生的需要)报菜名,让主宾先尝为先。若没有转台,则应把菜肴放在餐桌中心稍靠主人位的一侧,把菜肴的观赏面正对主人席位。如是*菜,则应先摆在主宾位置上,以示尊重,也便于主人为客人分让。每上一道新菜时,都需将前一道菜移至旁边,将新菜放在主宾面前。
(5)如果有的热菜使用长盘,菜肴*观赏面要横向主宾与主位,除了了鱼之外。
(八)出菜服务
为避免发生事故,很多厨房都分设进、出两扇门,服务员在出菜时应遵守规则。出菜是连接厨房与餐厅服务的重要一环,也是上菜与跑菜的前一个环节,服务员在出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核对菜肴,不要错拿其他客人的菜品;
2、菜要摆放得令人喜爱,点缀要美观;
3、发现菜式的差错,自己又拿不准时,应请教厨师长;
4、将菜盘子平衡地摆到托盘上,辅助传菜员把菜品送到餐厅;
5、及时沟通餐厅与厨房的各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