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用了宁王的8万精锐兵马,而且还承诺等以后平分天下,但是最后不但不会平分天下给宁王。后来还被朱棣封在南昌。直到朱棣的孙子朱章基登机的时候,宁王才要回来自己的封地,70岁的时候去世。
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把他的江山分封给了20多个子孙,把他们分布在全国做藩王。以此来守住朱家的江山。因为他相信朱家自己人是不会造反的。其中辽王,宁王,燕王,还有秦王等人实力*了,不管是军事数量还是动员能力都比普通的藩王厉害。一开始朱元璋认为,不管是自己还是太子朱标,都对这些藩王有很强的震慑力。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太子朱标早亡了,那时候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立朱允文为皇太孙,但是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年纪大了,他为了预防自己,百年以后,国主年少,会出现其它变故,就构陷诛杀了很多的大臣,后来朱允文登基以后,实行了削藩政策,有四位藩王变成平民,还有一个自焚而死,轮到燕王的时候,朱棣已经是很厉害了,不管是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家族的尊序上,都是诸王之首。
没有办法燕王只能发起反抗,但是兵力不足,就想到了宁王朱权,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把宁王的兵权骗了过来,还允诺若得到天下以后会平分天下给宁王,但是最后却没有平分天下给宁王,还把宁王给软禁了很多年。
玉面桃花总相逢宁王结局是离开了京城。
宁王和高正一样,刚登场的时候,都像极了反派角色,但实际上而言,宁王是一个好王爷。首先,他能明辨是非。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次,他宽容大量。面对胡娇的鲁莽,他不生气,甚至还称赞胡娇宽宏大量。
宁王这个人看上去不争不抢,实际上在下一盘大棋。高正和许清嘉到上庸县,就是宁王的手笔,他的目的就是借助许清嘉之手,查出上庸县的问题,从而牵扯出国舅爷背后的银矿案。
而许清嘉的确不负所望,最终在他们的合谋下,国舅爷的阴谋败露,宁王成功的守护了江山。在新帝继位,诸事安定之后,宁王到云南镇守,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
按照《屠户家的小娘子》正文最后一章+番外篇中所写,男主角许清嘉步步高升,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许相国。女主角胡娇保养得宜,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还像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他们的小外孙第一次见到胡娇,根本不相信这是自己的外祖母。
换成电视剧《玉面桃花总相逢》,许清嘉、胡娇分别由佟梦实、张含韵两名演员扮演。这是一个先婚后爱的剧本。胡娇一万个不忿和许清嘉成亲,却在婚后和许清嘉相知相许。
耿直的许清嘉在官场上横冲直撞,逆境中有胡娇相伴,顺境中也与其分享荣耀。因为惧内属性加持,这个清朗俊秀的读书人在大结局当了大官。
朱棣曾经也是一个藩王,他深知作为一个藩王的痛苦。宁王手头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军权,但是在朱棣采取削藩的政策之后,宁王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威胁。朱棣念在兄弟手足之情也是让他过上了一个比较平静幸福的生活。在建文帝,朱允文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削除藩王的政策。朱棣和朱权他们两个是藩王中势力*的两股。朱棣要起兵造反,必须得到宁王的支持。宁王完全是在坐山观虎斗,他不想参与朱棣和朱允炆的争斗。
朱棣是一个搞阴谋的高手,他看出了宁王的心思,于是他亲自去拜见宁王,争取他的支持。宁王摆出一副不想搭理他的样子,于是朱棣就假装想要离开宁王的地盘,他要求宁王把他送出城外。没有想到宁王天非常的天真,中了朱棣的计谋。朱棣挟持了宁王,让他交出手中的兵权。宁王的性命掌握在朱棣的手里只能听从他的指挥,把他的朵颜三卫交给了朱棣。朵颜三卫由蒙古民族组建的一支骑兵,其战斗力非常的强悍,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也采取削藩政策。很多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小,基本上没有造反的可能了。朱棣也确认了宁王确实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曾经也帮助过自己,而且是自己的亲生兄弟。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面,就放了他一马。
宁王朱权也是一个很识时务的家伙。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和朱棣竞争皇位。安稳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主动的打消了朱棣的疑虑,在自己的领地建造了一个小房子,从此基本上足不出户。朱棣也明白宁王的心思,也就没有杀了他。
宁王在朱棣成功以后,非但没能平分天下,就连想要在苏州、钱塘一带生活都没有答应,最后还是去了江西南昌,并在这里开始了世袭罔替。朱棣虽然没有实现承诺,却也保障了宁王一生荣华富贵。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候,能够取得成功,借助了宁王力量,掌握了他手中的“朵颜三卫”。这支军队有着很强战力,即便是建文帝也想要极力拉拢。宁王本意保持中立,谁的队伍也不站,可惜被朱棣用计谋,胁迫到一条船上。
朵颜三卫归朱棣掌管后,朱棣实力大增,也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重要作用。作为出大力的宁王,最终结局可以分为下面这两个。
一、平分天下成为泡影
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朱棣在“靖难之役”初期,极力需要宁王相助,这一时期他为了拉拢宁王,给宁王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一面说侄儿建文帝,对众位叔叔的不好,一面又给宁王画饼,畅享成功以后的生活。
当朱棣真的坐上皇位后,宁王也知道平分天下就是戏言,也没有提起这回事,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分封到富庶地区,让自己和后代都荣华富贵。
二、分封南昌,在这里终老一生
宁王对朱棣和皇权,看得很透彻,看到朱棣的成功,他也知道朱棣一定会食言,如果强行讨要半边天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朱棣也有自己小算盘,成功之后就想着如何处置宁王。
朱棣既不能让宁王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自己,又不能失信于他,否则今后将不会有人相信自己。于是他将宁王分封到了南昌,让其在这里养老生活。
分封南昌后的宁王,内心一定很郁闷,但他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当年没敢做事情,被其后人朱宸濠实现,只是这位宁王造反,如同昙花一样短暂。
宁王最终结局就是被朱棣耍了,不仅没有平分天下,而且自己还被朱棣给削藩了,不过还好善终了。
朱棣找宁王索要八万兵马的时候,承诺事成了之后和宁王一起平分天下。
不过朱棣只是说说而已,他当然不可能真和宁王平分天下。
不过,宁王结局其实还不错,至少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生。
朱棣靖难之时,朱允炆不论是在兵力,还是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无不处于*的优势地位,倘若能够运用得当的话,完全可以碾压手中不过数万兵马的朱棣。
偏偏朱允炆太菜,不懂用人之道,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
朱棣当时因为处于劣势,自知自己手中兵力不够,难以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更不用说对朱允炆进行致命打击了。
所以,朱棣想要打败朱允炆,便必须得用最快的速度扩充自己的实力,怎么才能最快地扩充实力呢?显然是拉被削藩的诸王下水,一起造朱允炆的反,当时朱棣就藩北平,和他相邻的便是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所以朱权成了朱棣最想拉下水的藩王。
朱棣号称诸王之首,朱棣之下,便数宁王最有实力了。
又因为朱棣、朱权二人的封地在北方,时时刻刻须得防着北元,所以他们手上也多精兵悍将,宁王手上的兵更是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看上的便是宁王朱权手上的这八万精锐之师,倘若能够将这八万精兵收归麾下的话,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便又多了一分胜算。
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担心朱权会和朱棣一起造反,于是召朱权回京,朱权也怕自己回京之后会被处死,所以不肯动身,这便给了朱棣一个接近朱权并夺取朱权手中的兵权的契机。
朱权为什么不敢回京?还不是怕自己没了兵权之后会遭到朱允炆的毒手,毕竟湘王朱柏举家自焚,殷鉴不远呀!
朱棣见此情形,便知道朱权很可能已经动摇了,只是还在犹豫而已,只需添一把火便能够将朱权拉到自己的靖难阵营中来。
当时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恰好率兵来攻朱棣的地盘永平,朱棣亲自率兵打退吴高而救下永平之后,便趁机跑到了大宁,诡称自己打不过吴高了,所以只能来找宁王求救,希望宁王能够出手相救。
朱权虽说有点怀疑朱棣的话,但还是让他进城了,不过是让他单骑入城。
朱棣一入城便拉着朱权的手哭了起来,十七弟呀,哥哥心里苦呀,你真当哥哥想造反吗?还不是被咱们那个好侄儿给逼的呀!他使出了自己*的演技在朱权面前卖惨,慢慢地打消了朱权的警惕,等到朱权警惕松懈之后,他一边让人在城外埋伏,一边又让自己的部下化装入城收买了朵颜三卫和守城之人。
等到一切准备妥当,朱棣说要走了,朱权说那好,我送送四哥。
可等朱权送朱棣到了郊外,朱棣便让绑住了朱权,朵颜三卫的人则攻入宁王府俘虏了宁王的妃妾和儿女去了北平。
这么一来,宁王想不造反也不行了。
朱棣裹挟宁王朱权造反的时候,对朱权说了一句话:“事成,当中分天下。”
可是,朱棣真的会和朱权中分天下?别傻了,朱棣说的只不过是场面话,为的只是想让朱权配合他收编朱权麾下的八万精锐罢了!
朱权也不傻,或者说他很了解朱棣,他知道朱棣是一个很有野心和权力欲的人,绝不可能会和他中分天下。
更何况朱棣是造了侄儿的反才当了皇帝,他想要为自己捞一个好一点的身后名的话,便必须得学“玄武门之变”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创造一番千古功绩,想要创造那样的千古功绩,又怎么可能中分天下?
朱权一旦真敢拿朱棣之前给他的那个“事成,当中分天下”出来说事,让朱棣履行承诺的话,他*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他很聪明地跑去对朱棣说,皇上呀,我想去南边就藩,你能不能给我改封一下?二人商量了一番之后,朱权便被封到南昌去了。
朱权封地本在大宁,为什么不回大宁,反倒要跑到南边去呢?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了,朱棣起于北方,乃是龙兴之地,北方又多精兵悍将,他如果再回去北方的话,让朱棣怎么想?朱棣会不会认为他也想拥兵自重,再来一出靖难之役?
所以,他只能到南边,这样才能安朱棣的心。
朱权这一步算是走对了,他到了南昌之后,朱棣看似放过了他,实则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他的一言一行也在朱棣的监视之下。
朱权到了南昌之后,有人状告他“巫蛊诽谤事”,朱棣听说了之后,赶紧让人过去调查,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只好不了了之。
也正是因为朱权的聪明,主动远离了明朝的政治权力中心,然后小心谨慎地行事,这才让朱棣一直抓不到他的把柄,后经仁宗、宣宗二朝也是如此,所以朱权才得以安然无恙,或者说有惊无险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