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拜个早年:化工设计大赛结束了,你们的化工小宇宙爆发了没?本届大赛弄得那叫一个精彩纷呈,参赛选手们的脑洞比火箭还快,作品多得眼花缭乱。这里面有坑,也有宝,咱一起来扒一扒,别放过任何能吐槽和点赞的细节!
说起设计方案,老铁们*的典型套路还是那几招:工艺流程图画得秀外慧中,材料选择堪比挑选冰淇淋口味,各种优化措施层出不穷,还有那一堆看似简单实则深藏宝典的参数调整,做到让人怀疑人生。不过今年有趣的是,竟然冒出几份"另类"设计,不走寻常路,有的甚至直接敢挑战物理极限,给人大开眼界的既视感,简直是化工届的"鬼才"!
评委们对这些奇葩设计的反应也值得一说,毕竟是经验老道的化工老司机,面对一些搞事情的作品,或是微笑着认可,或是眉头一皱“这波操作不讲理啊”,但正是这些反差萌瞬间才让整个比赛的烟火气息爆棚,有时候评委也会“翻车”现学现卖,即兴演示一波,现场笑声连连。
说到“赛后改进”,不少队伍已经开始自我反思,毕竟光有创意没数据支撑,结果往往是“空中楼阁”,得掉队。有人感叹自己之前用的公式是“纸老虎”,也有人狂补实验数据,逼自己成为“靠谱科学家”。不过这其实挺正常的,毕竟“摸着石头过河”才是赢家的真本事,比赛结束后再惦记推敲热度,谁还甘心成为“躺赢”的咸鱼?
备赛阶段的体会更是满满都是泪点和笑点。谁没经历过半夜两点还在调参数?谁没被那些“多此一举”的细节弄得抓狂?化工人的世界只有“压力”和“放空”交织,哪怕再多套路,操作台上的实操才是王道。还有那“数据分析室”的群聊,时不时上演“谁把设备关了”的悬疑剧,让参赛者瞬间变福尔摩斯,凶手找了半天竟然是自己“打盹”按错开关。笑掉大牙!
特别是这个赛季出现了一批“幕后黑科技”,各种软件辅助设计工具层出不穷。说实话,这科技创新的确帮了大忙,但也催生了“懒人病”:有的兄弟组作品里关键公式全靠软件计算,自己都没看懂,直接递交作品时还一脸自信。别急,这“小聪明”评委是看得出来滴!给你“99分”,但心里标记“课后补习”。
话说回来,虽然大赛高强度的节奏让选手们“每天像打怪升级”,但收获也是巨大的。技术交流时的灵感碰撞,晚上宿舍的打屁聊天,以及比赛结束后的大排档“开炮”,都让这次大赛不仅仅是技能的PK,更是友情的小火花,这才是青春正确打开方式!
另外,今年参赛队伍的构成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化工学院大军,跨专业组同样活跃,连几个“外行”投身进来,给比赛加了不少新鲜料,感觉化工大赛越来越有综艺感,各种花式提问和脑洞开挂的战术讲解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也不能不提的是,赛中还是有“坑”存在。比如部分作品重理论轻实操,数据对不上号,还有人忽略经济性分析,效率跟不上市场需求。说白了,设计得再好,也得“接地气”,否则设计图纸放那儿冷冻也没用。再来就是时间紧张导致准备不充分,现场报告一紧张,关键点忘得一干二净,这可是比赛常态,能忍就忍。
再聊聊大家都关心的题材选择,今年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多围绕新能源、环保和智能制造展开,跟得上这个“时代快车”。选手们个个摩拳擦掌,想借机展现自己“绿色化工”的实力和脑洞。你问题目难吗?简直就是“中考难度的高考卷”,光看题目就头大,估计脑细胞都在打“太极拳”。
想问我这次有没有拿奖?额,我不参赛只打酱油,来讲个段子:有个大神当场PPT突然崩溃,慌得跟热锅上的蚂蚁,最后竟靠随口而出的讲解拿了个二等奖,现场观众直接怀疑人生,问他“师傅,你是传说中的口嗨*吗?”
总之,这次化工设计大赛不光是技术比拼的战场,更是带来一波波“笑果”的喜剧现场,谁说化工人不幽默?实际操作起来,谁没点“神奇小套路”,别看课本一板一眼,实战里才是“脑洞+操作力”的大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