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深圳CBA球队,大多数小伙伴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深圳马可波罗,那可是广东省内的一股硬核篮球力量。不过,你知道吗?深圳CBA的“主场”可不是简单的“一锤定音”,竟然有两个主场来回切换,堪称篮球界的双刀流!这就有意思了,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两个主场到底是啥情况,干嘛这么玩花样,还有背后的故事和花式操作,保证你读完替你朋友圈加分,篮球知识upupup!
但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可不光一个身份,它还兼任各类大型赛事、演唱会和文化活动重地,场地资源使用极其抢手。于是,第二个主场就冒了出来,那就是深圳坪山区体育馆,也被粉丝们戏称为“二号阵地”。坪山区体育馆相比大运中心小一号,但也能坐下五千多号人,场馆设备完善,环境不输大运中心,关键是租用成本——打假球也不至于翻车那种。
这里插播一个段子:有粉丝吐槽说,深圳CBA两个主场就像双胞胎兄弟,一个是“豪华大哥”,另一个是“实用二哥”,平时俩兄弟轮流上场,业务能力都挺顶。是不是很有画面感?你想想比赛当天,球迷们在两个场馆间左右逢源,粉丝群里群情激昂,给赛事热度添了不少瓜分。
那这两个主场分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大运中心体育馆,依托深圳的城市品牌和交通便利,直接就是CBA的头牌舞台。这里不仅有*篮网装备和高清巨幕,还有那震撼的灯光设计,一旦比赛日晚上开启,氛围感爆棚,简直让人幻想自己置身NBA赛场。球迷在这里不仅看球,更像体验一场视觉+听觉的饕餮大餐。
但是,这个主场跑龙套有个硬伤——随时面临被租借的尴尬,比如歌手演唱会临场顶替,或者其他赛事优先举办等,不能全时全程保证球队的主场权益。于是坪山区的体育馆成了重要补位工具。坪山区体育馆虽然规模小点,但球场灯光炫酷程度一点不含糊,加上赛场周边餐饮、休闲设施日渐完善,商务包厢也渐入佳境,球迷们来这里观赛虽然说“没有大运那么排面”,但接地气、氛围亲切感十足,跟朋友喝个小酒边看球,听起来很带感吧?
有人会疑惑,两个主场之间频繁切换,对球员有什么影响?别小看心理作用!球员们有自己的“主场情结”,熟悉环境就能发挥更稳,球迷声音也能提升主场优势。深圳俱乐部的教练组明确表示,这种交替虽让适应上有点挑战,但多样化的环境锻炼了球员应变能力,把“不确定性”变成了训练中的一个“彩蛋”。感觉像是在给球员“升级打怪”,让他们不管在哪,中国篮球江湖都能稳稳的站着。
讲出来你可能不信,深圳这两大主场历史上还碰上过“先发制人”的场馆故事。早些年刚进CBA,深圳队最开始主打的就是坪山区体育馆,因为当时大运中心还没完善升级,球队先在这儿练兵打基础。俩主场就这样“传帮带”起了知名度。后来,大运中心建成启用,环保、现代化和时尚感十足,直接拔得头筹,成为主力舞台。
总结一下,这两个主场各有千秋,不同场馆的切换其实是深圳篮球文化的缩影。够“骚气”吧?你要是经济条件允许,偶尔去坪山区感受一下“烟火气”,再去大运中心体验星光闪耀的篮球盛宴,这波操作,朋友圈发图肯定炸了,骚断你的气质!
聊天到这,有没有小伙伴已经掏出手机订票准备去现场嗨一波啦?不过话说回来,也有球迷吐槽说,“深圳CBA主场那么花样玩,能不能别这么折腾,主场感动手等于零呢?”唉,这说法有点真,但想到这两个场馆隔得不算远,球迷灵活跑动也算另一种“主场经济学”。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猜到,深圳CBA两个主场的存在,究竟是“战术层面”的奇招,还是“场馆资源优化”的无奈选择?其实嘛,篮球世界不就是这么精彩绝伦,天天给你来点新花样。深圳的两个主场故事,到底谁才是“主心骨”?不如我们下回看比赛,现场见真章!
最后献上一句篮球界的脑筋急转弯:深圳CBA两个主场,一个大一个小,如果给你做主场设计,你会选哪个地方建个第三主场?偷偷告诉你,我下场比赛就躲去无人区,这才叫“真正的客场”,你猜这个地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