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新社北京9月3日电 北京时间3日午后,202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结束了第五日赛事的一场焦点大战,中国球员吴易昺以0:3负于卫冕*、俄罗斯名将梅德韦杰夫,未能延续他的“奇迹之旅”。中国“金花一姐”张帅赢得一日双胜,并*跻身美网女单16强。
当日美网公开赛进行了单打第三轮的争夺。在本次大赛上,吴易昺已为中国男子网球接连实现*跻身美网单打正赛、获得大满贯正赛首胜和挺进大满贯32强的重大突破。但在第三轮,吴易昺遭遇世界网坛“一哥”梅德韦杰夫,*征战大满贯赛事的中国小将终以总比分0:3告负(4:6、2:6、2:6)。
尽管如此,作为昔日美网青少年组男子单打和双打的“双冠王”,以及如今中国男子网球的“破冰者”之一,22岁的吴易昺已显露出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在当日的赛事中,一日两赛的张帅收获一日双胜。在女单赛场,她以2:0(6:2、6:4)完胜加拿大选手马里诺,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晋级美网女单16强的同时,成为继李娜之后,第二位在四大满贯比赛中全部进入第四轮的中国球员。
在同日的混双首轮比赛中,张帅搭档东京奥运男双*、克罗地亚名将帕维奇,同样以2:0(7:6、6:3)击败一对美国组合顺利晋级。而在前一日的女双首轮比赛中,作为上届*的张帅搭档乌克兰选手柯丝堤雅克,以两个6:4击败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组合。至此,在本届美网公开赛上三线作战的张帅全线告捷。
在另一场女单比赛中,中国小将王曦雨以总比分1:2(4:6、6:3和4:6)憾负本土作战的29号种子里斯克,无缘晋级。但这位21岁的江苏姑娘仍以晋级美网32强创造了其在大满贯赛事中的*战绩。
本次美网公开赛第六日,将继续进行单打第三轮的角逐。在前两轮奉献惊艳表现的19岁小将郑钦文和从资格赛开始连赢五场、不失一盘的袁悦将再次登场,冲击大满贯赛事16强。(完)
女篮世界杯承接女篮世锦赛。
因今年才改名,因此这表事实上也是女篮世锦赛*榜。
(以下图转)
十七届世锦赛(世界杯),美国夺冠九次,*。夺奖牌累计十二次,也排第一。
其次是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六次*。进决赛十一次,比美国还多一次。
再其次为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各一次*。
*三次*分别为澳大利亚(2006)、美国(2010,2014)夺得。
亚洲韩国成绩*,曾夺两次亚军(1967,1979)。
中国夺得一次亚军(1994)和一次季军(1983)。
日本一次亚军(1975)。
2018女篮世界杯的参赛队是:东道主西班牙,2016奥运*美国,非锦赛冠亚军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洲杯前三名加拿大、阿根廷、波多黎各,亚洲杯前四名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韩国,欧锦赛二至六名法国、比利时、希腊、土耳其、拉脱维亚(*为西班牙)。
1998到2006的连续三届亚军俄罗斯未进入本届参赛名单。
分组情况
A组:韩国、希腊、加拿大、法国
B组: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尼日利亚
C组:日本、波多黎各、比利时、西班牙
D组:拉脱维亚、美国、塞内加尔、中国
比赛将于2018年9月22日-30日在西班牙举行。中国队22日首战拉脱维亚。
(西子林)
作为“马力欧”大家庭中的一员,国行版《马力欧网球 *》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们Jump也是收到了国行官方的邀请,可以提前为各位玩家体验这款游戏。
相较于“马网”的其他作品,本作不仅加入了故事模式,在系统方面更是有了十足的创新,最多同时支持4人联机游玩。
虽然在“马力欧”家族中不算特别火爆,但其*的综合素质和新颖的玩法题材仍然值得玩家们体验。
▲相对名气较小的“马网”
目前国行阵容的游戏类型适合于全年龄段玩家,竞速、体感、动作都有了,是时候来*体育游戏了。
而《马力欧网球 *》就是这样*能从游戏类型上提升国行Switch游戏阵容深度的*作品。
▲还是那些熟悉的角色
国行——原汁原味
作为国行游戏,恐怕玩家们最为看重的就是游戏内容的完整与否了。而在这一点上,国行“马网”不仅没有让玩家们失望,更是有着不错的表现。
首先在更新上,游戏已经是*版本了,所以在上市之初饱受诟病的一些角色平衡性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完全同步外服版本。
这使得国行版本变得相当完备:30名角色、双打线上锦标赛和圆环击球等等新内容也都悉数加入其中。配合国行的网络服务,玩家将拥有令人满意的游戏体验。
▲已经是*的版本
玩法——老少咸宜的网球运动
其实相较于比较常见的足球篮球,或者是其他运动项目,网球可能和玩家们的距离有些遥远,但这丝毫不妨碍这款网球游戏的玩法所能带给玩家们的惊喜。
作为*登陆Switch平台的“马网”作品,《马力欧网球:*》在提升了影音表现之外,又在玩法和创意内容上增加了不少有趣的点子。
▲标准的网球运动元素
首先本作的玩法基础依然建立在扎实的网球规则打法机制上:包括基本规则、技术动作、细节规范等等要素,都和真实网球完全贴合,这是对于*网球游戏而言的基础。
其表现在正常的游戏流程、动作的手感以及物理反馈层面上。不同场地自然也不只是装饰作用,也有着对于球速和反弹的不同影响。
▲各种操作一应俱全
就算这套系统单拿出来也有不错的可玩性:正旋、侧旋、平击、小球、高球,五种击球的技术规范都有各自用处。
配合上两段式的蓄力,还原真实网球运动的同时更兼具了可玩性。玩家们在熟悉规则的过程过去之后,就会对这些“复杂”机制应用自如了。
▲这些真实的技战术相当关键
创新——小白和高手都能找到乐趣
全新的能量系统和副标题正好呼应,的确是——“*”。这让本作变得与之前“马网”都截然不同,一套有关技能与资源管理机制的有趣玩法就这么呈现在玩家们眼前。
这套系统通过让玩家使用蓄力机制时积攒能量,并根据情况释放各种技能,玩家在正常的网球对战中,还可以打出自己的“*风格”!
▲能量槽的调配非常关键
通过能量释放的“狙击”扣杀球,以及在能量攒满之后的终结技“特别击球”,都是非常强大的技能,而且会对球拍造成伤害。你没看错——如果不能在接触一瞬间接球完成“格挡”,那么在一定次数后就会损坏球拍(损坏瞬间判定丢分)。“狙击”扣杀球是3次,而终结技“特别击球”则是1次。
▲释放狙击时的视角,非常酷炫
当然面对这样的攻势,你也有反制手段。你可以通过消耗大量能量槽来启动“瞬移”形式的“技术接球”来完成高难度接球——不过因为需要预判且消耗不小,就成了*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
▲技术接球
同时长按“R键”还能主动开启“子弹时间”,让你轻松掌握“格挡”时机以化解对手进攻。
▲特别击球类似必杀技,能够一招定胜负
通过资源管理的出和入两方面进行衔接和配合,自然能让所有程度的玩家都感到乐趣所在:“放技能”带来的规则桎梏突破、资源下见招拆招的决断和博弈,打网球打出“经济差”不是说说而已。
▲面对扣杀你会作何选择呢
如果你不喜欢这些额外元素的话,还有简单模式供你选择。因为只有标准的网球玩法机制,所以叫做传统玩法更为合适。
至于有效利用Joy-Con的“挥动模式”则让体感与网球相结合,玩起来比较有新意,不过没法做出太精细的动作。
▲体感游玩的挥动模式
综合来看,本作相比体育游戏更像是动作游戏,或者是格斗游戏。不过胜在难度分区较为明显,玩家们也许会遇到挑战,但学习和进步的目标也更为明确。
▲不断进步中享受胜利的喜悦吧
模式——独乐乐和众乐乐
除去能量系统之外,“*”还为各位玩家们带来了独立的故事模式。在大地图的森林、雪山、洋馆、海洋等等区域不断赢得关卡,同时提升马力欧的各项属性、获得各异球拍、并最终完成冒险。
▲随着故事流程推进,马力欧会有不断的升级
不过这种类型游戏的故事模式在剧情上肯定不会有多少内容,主要目的仍然是作为一个大型教程,区别在于引导玩家学习的水准。而毫无疑问,任天堂在这方面做得一直都很不错。
▲帆船甲板上的比赛
玩家在不同的关卡当中可以感受到各种耳目一新的玩法,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磨炼各式打法和技巧,不仅不会厌烦,反而会提起兴趣不断攻关。慢慢地就从上手转向精通,开始寻求更高挑战——可能这就是游戏设计的哲学吧。
▲网球也可以打BOSS战
当然合家欢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能你已经玩腻了《马力欧赛车》,那么《马力欧网球》的魅力你一定不能错过:相比赛车游戏长赛道的节奏,网球每回合中的你来我往还是很刺激的,不论是多人面连还是本地分屏,都非常有趣。
▲挥动模式乐趣十足
同时还有各种特殊模式供你游玩。圆环挑战中可以与电脑合作得分或者是和对手比拼分数,甚至还有得分挑战,一应俱全。
这算是比较轻度的专一练习模式,期待后续还能有更多的模式更新。
▲圆环击球考验默契和基本功
而招牌的合作任务各位玩家也一定不能错过。该模式使用挥动模式进行游戏,整体基调轻松有趣。
此模式中玩家需要和其他玩家(或者电脑)组成四人小队进行任务挑战,尽可能获得更多的金币,同时还会将成绩上传到全网排行榜当中。
▲有趣的合作任务
联机——不断学习与进步
个人游玩扎实丰富的体验、多人游玩的合家欢、在PVP模式中则给了玩家无尽的挑战和对战欲望。其基于网球对战并加以能量系统扩展的主要玩法具有很强的竞技性。
▲赛场上各种情况瞬息万变
在玩家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游玩探索以及上文提到的完整战役模式的丰富练习之后,其实已经对游戏的各方面机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有所打磨。而这个时候,PVP线上对战就成了扩展可玩性的关键所在。
▲故事模式中潜移默化地练习了自己的网球技术
游戏中的在线锦标赛就是玩家们最为热衷的对战渠道,在国行游戏免费且稳定的网络环境之下,让这里成为了玩家们不断进步的好去处。
持续的赛季和积分排位更新,更是给了玩家们极强的挑战驱动和竞技追求。
在一整天忙碌的学习工作之后,晚上回家在紧凑的锦标赛模式中尝试赢得一次奖杯,这个过程真的是充满动力。
▲来争夺最后的奖杯吧
结语
不得不说目前“马网”在多人对战层面的潜力和游戏本身的乐趣都还没被完全挖掘。联想到国行层面对于“马车8”赛事运营的逐步探索,“马网”是不是存在“破圈”的可能性呢?
我们也相信国行版本的推出可以为这个经典系列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继续厚实国行主机的游戏阵容,带给玩家们更多选择。
近日国行Switch销量突破100万,更是全球同步发售了全新的马力欧限定机,任天堂与腾讯双方的进步和努力可见一斑。而这种厂商之间的通力合作无疑是中国游戏市场未来的强心剂,我们也共同期待它能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都加油!
近日,国外某*网球类网站采用一定的算法,将公开赛以来2967场重大网球比赛进行了排序,我从这份榜单中摘取了排名前10的网球比赛,分别介绍如下。
No.10:1988年美网男单决赛,维兰德击败伦德尔
(6-4 ,4-6, 6-3, 5-7, 6-4)
马茨·维兰德(英语:Mats Wilander,1964年8月22日-),生于瑞典韦克舍,已退役的瑞典职业男子网球运动员,单打*世界*,七座大满贯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入选者。
他与康纳斯、阿加西、纳达尔、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是网球史上至今唯六在三种不同场地(草地、硬地、泥地)都赢过大满贯男子单打*的网球员,也是第三位在公开赛年代以来一年内夺得三项大满贯男单*(1988年澳网、法网、美网)的球员。他职业生涯单打获得571胜222负,双打获得168胜127负,获得奖金7976,256美元。
他与同时代另一位顶端选手伦德尔之间的竞争也被视为是网球史上最伟大的一对对手之一。
伊万·伦德尔(捷克语:Ivan Lendl,1960年3月7日-),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发,俗称“冷面杀手”“捷克铁人”“网球机器”,已退役的捷克裔美国籍男子网球选手,网球史上的男子准GOAT之一,单打*世界排名第1,8座大满贯男子单打桂冠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当年他的青少年组时期,时任世界球王的博格就预言未来的伦德尔必然是新一代天王*。1980年代下半期(1985-1987年和1989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伦德尔王朝,他也是极少数在能同时在硬地场和红土场取得辉煌成绩的球员,堪称网球史上*传奇之一。
伦德尔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天王*麦肯罗之间的较量是网球史上最伟大的对手组合之一(H2H : 伦德尔 21:15 麦肯罗)。两人基本瓜分1980年代世界男子网球坛的江山——麦肯罗称霸上半期,而伦德尔则称霸下半期,但事实两人年龄只相差一岁多点。
No.9:2009年澳网男单决赛,纳达尔击败费德勒
(7-5, 3-6, 7-6(3), 3-6, 6-2)
这两位网坛*就无需介绍了。
No.8:1982年温网男单决赛,康纳斯击败麦肯罗
(3-6, 6-3, 6-7, 7-6, 6-4)
詹姆斯·斯科特·康纳斯(英语:James Scott Connors,1952年9月2日-),昵称吉米·康纳斯 (Jimmy Connors),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圣路易,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前世界*,亦是首位连续五年(1974-1978年)ATP单打年终世界*的球员。他是网坛历史上职业生命最长的球员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横跨三个年代,见证了网坛由木球拍年代到碳钢球拍年代。他也是公开赛年代中较早采用碳钢球拍的球员。他是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男子网球坛最有竞争力球员之一,其职业生涯共夺109个巡回赛单打*(不计算任何表演赛、慈善赛等非ATP承认的赛事),是公开赛年代以来最多,当中包括八项大满贯*。职业生涯单打胜负为1274 - 283,也是*单打胜数纪录;获得奖金8,641,040美元。他曾在1975年、1981年和1984年三次代表美国参加戴维斯杯,并在1981年夺得*。此外,他亦曾协助美国队夺得1985年世界团体杯。他曾和美国女子网球名将埃弗特订婚,但恋情最后无疾而终。
小约翰·帕特里克·麦肯罗(英语:John Patrick McEnroe, Jr.,1959年2月16日-),生于联邦德国威斯巴登美国驻德空军基地,尊称“网球皇帝”“网坛坏孩子”“大麦肯罗”,已退役的美国男子网球运动员,*世界排名单打双打同时排名世界第一,7座大满贯男单桂冠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麦肯罗曾是ATP单打和双打世界*(单打排名*在1980年3月3日登顶)。职业生涯取得单打881胜198负和双打544胜103负。他在职业生涯中共夺得ATP巡回赛单打*77个(并列史上第五位)和双打*77个,更是ATP史上巡回赛单双打*合计最多球员(154冠)。他在1980-1985间断地成为ATP单打世界*共170周,更是连续四年(1981-1984)成为ATP单打年终世界*(球王),以及三年ITF世界*(1981年、1983年和1984年)。他是ATP首位获得超过1000万美元奖金的球员,职业生涯总奖金达12,552,132美元。
麦肯罗与同时代的另外三位选手康纳斯、比约博格和伦德尔均是被公认为是男子网球史上最伟大的一对对手之一;事实上,麦肯罗和这三位宿敌竞争世界第一和大满贯白热化的时候,正是男子网球的黄金年代。尤其是与博格之间的较量被公认为男子网球史上最伟大的一对对手之一: 1980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单决赛是二人合演网球史上的*经典之一。因赛程起伏极具戏剧性,于2017年曾被拍成电影 BORG VS. MCENROE (博格对战麦肯罗/决战温布尔登)。
麦肯罗亦曾协助美国夺得两届世界团体杯(1984年、1985年),他亦协助美国五夺戴维斯杯。1999年,他被引荐进入国际网球名人堂。他是2005年美国TENNIS杂志评出最伟大的40位球员中的第11位。
No.7:1984年法网男单决赛,伦德尔击败麦肯罗
(3-6, 2-6, 6-4, 7-5, 7-5)
两位球员的介绍见上文。
No.6:2007年温网男单决赛,费德勒击败纳达尔
(7-6(7) ,4-6, 7-6(3), 2-6, 6-2)
两位球员资料已无需介绍。
No.5:2012年澳网男单决赛,德约科维奇击败纳达尔
(5-7 ,6-4, 6-2, 6-7(5), 7-5)
两位球员资料已无需介绍。
No.4:1980年温网男单决赛,比约博格击败麦肯罗
(1-6, 7-5, 6-3, 6-7, 8-6)
比约·博格(瑞典语:Björn Borg,1956年6月6日-),生于瑞典南泰利耶,俗称“瑞典冰人”,已退役的瑞典男子网球运动员,网球史上男子GOAT之一,单打*世界*,11座大满贯单打*,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他总共拿下11座大满贯,包括5座法网男单*(1974、1975、1978、1979、1980)、4座澳网男单*(1978-1981年)、2座温网男单*(1976-1977年)。
他曾是公开赛时代以来男子单打获胜率*的球员(644胜135负,获胜率为82.67%),也是1979年、1980年ATP单打年终世界*,和1978-1980年连续三届ITF世界*,以及1976-1980年连续五届ATP年度*球员(ATP Player of The Year)。
博格与同时代的另一位选手麦肯罗之间的较量被公认为男子网球史上最伟大的一对对手之一,由于博格形象冷酷而麦肯罗性格暴燥,形成“冰与火”的强烈对比,如上文介绍,两人1980年温网男单决赛已被拍成电影。
No.3:1980年美网男单决赛,麦肯罗击败比约博格
(7-6 ,6-1, 6-7, 5-7, 6-4)
两位球员介绍见上文。
No.2:2019年温网决赛,德约科维奇击败费德勒
(7-6(5) ,1-6, 7-6(4), 4-6, 13-12)
两位球员资料已无需介绍,费德勒连续两个*点被德约科维奇逆转,这或许是奶粉们心头长久的痛。
No.1:2008年温网男单决赛,纳达尔击败费德勒
(6-4 ,6-4, 6-7(5), 6-7(8), 9-7)
这也是一场被拍成纪录片的比赛,《天才之击》与《决战温布尔登》并称为两部传世的网球纪录片。
以上就是公开赛以来最伟大网球比赛Top10榜单,你对这份榜单有什么看法呢?你觉得还有哪场比赛有资格入选最伟大比赛榜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经典记忆。(网球之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世界网球锦标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世界网球锦标赛、女篮世界杯历届*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