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8月25日消息 中国央行今日开展20亿元逆回购操作,因今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中信固收称,目前银行负债端压力较小,成本仍有压降空间,短期内预计资金面宽松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中长期还需观察“宽信用”推进的效果。对于期债,由于目前处于数据真空期,市场仍缺乏明显方向指引,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期债变动幅度预计较窄。
【我在现场】
光明日报
“开往霞浦方向的列车已经进站。”随着广播,一列地铁驶入宁波地铁一号线福庆北路站。
正在候车的市民魏依依,赶紧从塞得鼓鼓的背包里抽出一条大披肩:“我就怕地铁空调太凉。不少女孩子都说‘地铁开的不是空调,是冰柜’呢!”她一边同
坐了不到两分钟,魏依依纳了闷:“蛮怪咯,今朝(今天)怎么感觉空调不那么凉了?”
“哦呦,原来今天是第一天。”一抬头,魏依依恍然大悟。
“今天(8月10日)是宁波地铁试行全线列车车厢分区控温模式的第一天,我这是进了弱冷车厢呢!”魏依依把大披肩收了起来,“宁波的地铁车厢共6节,以前每节车厢温度都一样。有的人像我一样怕冷,有的人却嫌热。现在好了,听新闻说,首尾4节是24℃的强冷区,中间2节是26℃的弱冷区,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温呢!”
地铁到站,魏依依背上背包,笑着向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5日01版)
光明网-《光明日报》
8月12日消息 央行发布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
一、广义货币增长12%,狭义货币增长6.7%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当月净投放现金498亿元。
二、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外币贷款减少311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1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7.0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1.3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76亿元。1-7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4.35万亿元,同比多增5150亿元。
7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615亿美元,同比下降8.8%。7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11亿美元,同比多减282亿美元。
三、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47亿元,外币存款减少330亿美元
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5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2.8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47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338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0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6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045亿元。
7月末,外币存款余额9537亿美元,同比下降4.3%。7月份外币存款减少330亿美元,同比多减100亿美元。
四、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3%
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70.03万亿元,日均成交8.1万亿元。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6970亿元,现券日均成交1.12万亿元,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6.26万亿元。
7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3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1个和0.7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3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4个和0.75个百分点。
五、7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9018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798亿元
7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9018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6528亿元、2490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798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154亿元、3644亿元。
初步统计,2022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137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9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减117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42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734亿元,同比少235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217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37亿元,同比多499亿元。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89万亿元。
初步统计,2022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3万亿元,同比下降3.6%;委托贷款余额为10.89万亿元,同比下降0.2%;信托贷款余额为3.93万亿元,同比下降28.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55万亿元,同比下降21.9%;企业债券余额为31.5万亿元,同比增长9.3%;政府债券余额为58.12万亿元,同比增长19.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从结构看,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4%,同比高0.1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7%,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3%,同比低0.3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2%,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0.8%,同比低0.3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4%,同比低0.1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7.4%,同比高1.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同比高0.1个百分点。
风向彻底变了!
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势发声,力度很大,也很直白。
简单概括,开闸放水,送水上门,切莫等到孩子死了再来奶。
01 货币开闸放水
央行,到底是要开闸了。
在昨天的讲话中,刘国强给货币政策的发力点提供了三个方向:
充足发力、*发力、靠前发力。
先来说“充足发力”。这一条应该是地产圈、金融圈关注得最多的,具体操作是“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这句话要是说得更通俗一点儿,那就是高层打算把水龙头开得再大一些,水管够,尽管喝,不用担心喝不着。
如果说充足发力的操作是开闸放水,那“*发力”*是送水上门了——“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这话已经说得没法更直接了。
最后,刘副行长还提醒金融行业要抓紧时间,切莫等到孩子死了再来奶——
“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通篇看下来,站长能明显感受到,这一波是真急了,要不然也不至于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不仅催着金融机构上门送水,还敦敦教诲下属机构,不要等人渴死了再来送水。
这一通话,要搁在以往,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02 房地产拖了后腿
央行突然打明牌,跟当下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
2021年,外有全球疫情传播,内有多个行业整顿,多方重压之下,内需也大幅下降,很多人都觉得不太敢消费了。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2021年是至暗之年。房企连环爆雷,资金链出问题的不胜枚举,整个行业愁云惨淡——在危机时刻,绝大多数房企都捂紧了钱袋子,不敢轻易花钱,多地土拍遇冷,民营房企几乎销声匿迹,挑大梁的只剩下国企央企。
为了节省成本,一众房企开启裁员模式,裁员裁出十八式,裁了员工裁高管。能被裁员的好歹还有补偿金拿,更有房企不直接裁员,而是给员工调岗或干脆调换城市,更有部分房企干脆放几个月的长假,只发基本工资,逼员工自己提出辞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1年的最后两个月,就有超过200名房企高管辞职、免职、退休或卸任,其中不乏龙头房企。新年伊始,裁员依旧,1月16日,中梁控股发布集团总部调整相关事项,超过300名员工被裁撤或转岗。年关将至,谁都不易。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GDP等主要数据,其中提到2021年第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下降2.9%。第四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4.0%(一季度为18.3%,二季度为7.9%,三季度为4.9%)。
很明显,房地产已经拖了GDP的后腿。
1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
从这个维度出发,房地产在2022年的基调也将以“稳”为主,那么,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在今年大概率是不会推出了。
在刘副行长表态的同时,央行金融司司长邹澜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
这番言论,也算是另一个表态吧。
央行放水,货币松绑,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雨的好消息。以历史经验来看,热钱难免会往股市、楼市里流,热点区域的不动产更是天然的蓄水池。房住不炒防范的是炒房,而不是连同自住需求一起堵住,这一点大家要明确。
市场早已闻风而动,多个城市下调了房贷利率——深圳部分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已经达到4.95%,广州利率从5.85%降到了5.5%,苏州从去年下半年的6.1%降到了5.5%,放款周期也在缩短。
楼市回春的信号接连不断,房企这口气可能也快缓过来了。
03 结语
三天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全文一共10条,第8条最扎眼——
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从1998年房改以来,这是国家发改委头一遭向老百姓喊话,让大家在春节买房,这样的情况,着实罕见。而且措辞也很是耐人寻味,先是“促进住房消费”,然后“加强预期引导”,并提出“因城施策”,指向性非常强。
近期高层对房地产行业频频表态,除了央行、发改委的喊话以外,1月17日,降息也来了——MLF操作和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达到2.85%、2.10%。
MLF就是我们常说的“麻辣粉”,是准基准利率中的基准,MLF一旦下调,LPR利率下调的概率就很大。
降息之后,降准也在路上了——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2021年,央行分别于7月与12月两次全面降准各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2.2万亿元。降准之后,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8.4%,这个水平已经不高了,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空间变小了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站长觉得这番话可以这样理解:央行今年还有可能继续降准,融资环境还会继续松绑。
高层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也意味着,楼市即将走出深坑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央行放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央行放水、宁波地铁一号线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